漢武帝劉徹的早年經(jīng)歷充滿了傳奇色彩與權(quán)謀博弈,為他日后成為一代雄主奠定了堅實基礎。
他的出生就被賦予了神秘的色彩。
據(jù)《史記》記載,劉徹之母王娡懷孕時曾夢見太陽入懷,景帝聞之大喜,稱此乃“貴征”。
這個神話般的出生傳說,從一開始就為劉徹日后稱帝埋下了輿論伏筆。
劉徹幼名“彘”,三歲時,景帝將他抱于膝上問:“樂為天子否?”
他機敏回答:“由天不由兒”,展現(xiàn)出超乎年齡的政治敏銳。
這一表現(xiàn)讓景帝對他另眼相看,也在皇室中引起了關注。
而館陶公主劉嫖的政治聯(lián)姻則成為劉徹命運的重要轉(zhuǎn)折點。
劉徹四歲封膠東王時,劉嫖欲將女兒陳阿嬌許配給太子劉榮遭拒,轉(zhuǎn)而與王娡結(jié)盟。
七歲的劉徹說出“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的童言,促成了“金屋藏嬌”的政治交易。
這場聯(lián)姻讓劉徹獲得了皇族的支持,劉嫖也成為扳倒太子劉榮的關鍵推手。
她利用自己在皇室中的影響力,不斷在景帝面前詆毀劉榮及其母栗姬,為劉徹的上位創(chuàng)造了條件。
“廁中救駕”更是成為劉徹奪嫡的重大轉(zhuǎn)折。
景帝曾與弟弟梁王劉武共浴,突發(fā)疾病溺于廁中,梁王卻遲疑未救。
而劉徹聞訊后不顧惡臭沖入廁中將父親托起,此舉令景帝深感“此子忠勇”,加速了廢立太子的進程。
公元前150年,七歲的劉徹終于被立為太子,正式踏上了通往帝王之位的道路。
劉徹即位后,展現(xiàn)出了鐵腕治國的手段,通過一系列制度創(chuàng)新強化了中央集權(quán)。
推恩令的實施是他在政治上的一項重要舉措。
他采納主父偃的建議,要求諸侯王將封地分封給所有子嗣。
表面上是推行“仁孝”,實則使諸侯國越分越小。
齊國在十年間從七十城縮至七城,徹底解決了七國之亂的隱患。
淮南王劉安曾哀嘆:“此令如溫水煮蛙,殺人不見血!”
推恩令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腹誹罪”的設立則體現(xiàn)了他對思想的嚴格控制。
為打擊豪強,劉徹首創(chuàng)“腹誹罪”,即便未開口,僅眼神流露不滿亦可定罪。
大農(nóng)令顏異因聽聞幣制改革后“嘴唇微動”被誅,朝臣自此“道路以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