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由于計劃泄露,起義還未發(fā)動就遭到了清政府的鎮(zhèn)壓,陸?zhàn)〇|等多人被捕犧牲,孫中山被迫流亡海外。
流亡海外的日子里,孫中山并沒有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革命的決心。
他在歐美各國宣傳革命思想,結交革命志士,籌集革命經費。
他深入研究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理論,不斷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
締造共和與護國護法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全國各地紛紛響應。
12月29日,孫中山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中華民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結束,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然而,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由于革命黨人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以及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聯(lián)合壓迫,孫中山不得不將臨時大總統(tǒng)的職位讓給袁世凱。
袁世凱上臺后,妄圖復辟帝制,恢復封建統(tǒng)治。
孫中山堅決反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先后發(fā)動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等,與袁世凱及其追隨者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1917年,段祺瑞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
孫中山又發(fā)起了護法運動,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就任大元帥,誓師北伐。
然而,由于西南軍閥的排擠和破壞,護法運動最終失敗。
晚年的新探索與貢獻護法運動的失敗讓孫中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開始認識到,要想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尋找新的力量和新的道路。
就在這時,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他帶來了新的希望。
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在這次大會上,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提出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實現(xiàn)了國共第一次合作。
此后,孫中山積極推動國民革命的發(fā)展。
他創(chuàng)辦了黃埔軍校,培養(yǎng)了大批軍事人才,為北伐戰(zhàn)爭奠定了基礎。
1924年11月,孫中山應馮玉祥的邀請,北上討論國是。
然而,由于長期的勞累和疾病,他的身體每況愈下。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終年59歲。
孫中山的一生,是從一個調皮的鄉(xiāng)村孩童成長為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的一生。
他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獨立、民主和富強,不懈奮斗,鞠躬盡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