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高深知李斯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響力,要實現自己的陰謀,必須得到李斯的支持。
于是,他找到李斯,用權力和利益誘惑他,威脅他如果不支持胡亥即位,扶蘇即位后一定會重用蒙恬,而他李斯將失去丞相之位,甚至會有性命之憂。
李斯起初堅決反對,認為這是違背先帝遺愿和國家大義的行為。
但在趙高的軟硬兼施下,李斯最終屈服了。
他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與趙高合謀,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賜死扶蘇和蒙恬,立胡亥為帝。
沙丘之變是李斯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從此,他陷入了權力的漩渦,無法自拔。
胡亥即位后,在趙高的慫恿下,實行了更加殘暴的統(tǒng)治,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李斯雖然心中憂慮,但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不得不迎合胡亥和趙高。
他提出了“督責之術”,主張君主通過嚴厲的刑罰和監(jiān)督來控制臣民,以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
這一主張進一步加劇了秦朝的社會矛盾,使秦朝的統(tǒng)治陷入了更深的危機。
隨著時間的推移,趙高的權力越來越大,他與李斯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尖銳。
趙高為了獨攬大權,設計陷害李斯。他故意讓李斯在胡亥玩得正高興的時候進諫,引起胡亥的反感。
然后,他又在胡亥面前誣陷李斯父子謀反,說李斯的兒子李由擔任三川郡守期間,與起義軍勾結,企圖推翻秦朝的統(tǒng)治。
胡亥聽信了趙高的讒言,將李斯逮捕入獄。在獄中,李斯遭受了殘酷的刑罰,但他始終堅信自己對秦朝的忠誠,希望有一天能夠向胡亥說明真相。
他多次上書為自己辯解,但這些上書都被趙高截留,根本無法送到胡亥手中。
公元前208年,李斯被判處腰斬之刑,夷滅三族。
在被押往刑場的路上,李斯回頭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這句話充滿了對過去平淡生活的懷念和對自己命運的悔恨。
曾經權傾一時的丞相,最終落得如此悲慘的結局,令人唏噓不已。
李斯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
他從一個普通的小吏,憑借自己的才華和努力,成為秦朝的丞相,輔佐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然而,在權力的誘惑面前,他迷失了自我,最終成為權力斗爭的犧牲品。
他的故事,不僅是個人命運的寫照,也反映了封建社會權力斗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