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35年,毛里塔尼亞的沙漠風裹挾著沙粒,將一位傳教士的旅程攪得天翻地覆。
阿卜杜拉·伊本·雅辛——這位以傳播馬立克學派教義為己任的神學家,此刻正騎在一峰號稱“沙漠GpS”的駱駝背上,滿心期待地奔赴新的傳教地。
這峰駱駝曾是沙漠中的傳奇,據(jù)說能憑本能避開所有危險,找到最短路徑。
然而,當隊伍行至廷巴克圖附近時,駱駝突然停了下來,開始原地轉(zhuǎn)圈,仿佛被無形的繩索拴住一般。
雅辛氣得臉色發(fā)青,他翻開隨身攜帶的《穆宛塔圣訓集》,試圖從字里行間找到破解困境的答案。
可翻遍全書,也沒找到關于“駱駝罷工”的條文。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三小時后,雅辛終于忍無可忍,從行囊中掏出一把椰棗,塞進駱駝嘴里。
奇跡發(fā)生了——駱駝嚼著椰棗,突然邁開步子,繼續(xù)向前。
雅辛在當天的日記里憤憤寫道:“這畜牲比麥地那的驢還倔,建議下輩子投胎成教法注釋書——至少不會迷路!”
這場鬧劇后來成了毛里塔尼亞沙漠中的經(jīng)典笑話,甚至有傳教士在出發(fā)前會對著駱駝念叨:“可別學雅辛大人的那峰倔驢?。 ?/p>
雅辛的傳教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但他的幽默與智慧總能讓困境化為機遇。
當他抵達瓦丹綠洲時,兩個部落正為爭奪一口水井大打出手。
刀光劍影中,雅辛挺身而出,搬出馬立克學派的“公益優(yōu)先”原則,大聲宣布:“井水歸真主所有,打水順序按《穆宛塔》第32章執(zhí)行!”
可當他翻開書頁時,卻發(fā)現(xiàn)里面根本沒有相關條文。
場面一度陷入尷尬,雅辛急中生智,從行囊中抓出一把椰棗,拋向空中,高聲道:“真主的旨意藏在果核里!誰吃到雙胞胎棗核,誰先打水!”
部落眾人愣了一下,隨即哄笑著開始搶奪椰棗。
奇跡再次發(fā)生——有人真的吃出了三顆雙胞胎棗核。
爭議平息了,水井的分配也有了“真主認證”的結(jié)果。
從此,瓦丹綠洲多了一條獨特的民俗:重大決策前,眾人會圍坐在一起,集體嗑棗,仿佛那些果核里真的藏著命運的答案。
沙漠中的教學,也因雅辛的創(chuàng)意變得別具一格。
某日,雅辛與弟子們在沙漠中行進時,突然遭遇了一場猛烈的沙塵暴。
狂風卷著沙粒,將經(jīng)卷吹得滿天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