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瑪麗蘇劇本都不敢寫的開局
艾蒂絲·科恩的童年堪稱“地獄級難度”。
7歲那年,她遭遇了母親難產(chǎn)去世的巨大打擊。
這個年紀的孩子本應享受母愛的溫暖,卻不得不面對家庭的破碎。
父親被迫上演《孤兒怨》現(xiàn)實版,把姐妹倆打包送進寄宿學校。
在寄宿學校里,艾蒂絲和妹妹相依為命,度過了無數(shù)個孤獨的夜晚。
然而,命運似乎并不打算放過這個可憐的女孩。
父親再婚后竟化身“暴躁老哥”,酒后一槍崩了繼母,喜提絞刑大禮包。
這個突如其來的變故讓艾蒂絲徹底失去了家庭的庇護,從此解鎖“全家祭天”成就。
當別人家孩子還在玩泥巴時,小艾蒂絲已熟練背誦《悲慘世界》全文。
別誤會,她只是活成了書中主角,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生活的苦難與堅韌。
二、社牛屬性大爆發(fā)
盡管童年充滿了不幸,但艾蒂絲并沒有被命運打倒。
17歲那年,她火速結婚,表面上是“相夫教子”的賢妻,背地里卻偷偷點滿社交技能。
她借著老公在高等法院工作的便利,天天圍觀家暴男被輕判的魔幻操作。
每當看到那些不公的判決,她內心都會oS:“就這?我爹都比他們判得重!”
這種對正義的執(zhí)著追求,讓她逐漸在婦女界嶄露頭角。
她帶著卡拉卡塔婦女俱樂部的小姐妹,把“要選舉權”的口號編成洗腦神曲。
1899年,她們成功讓全澳男性顫抖投票:“給給給!別唱了!”
艾蒂絲用她的智慧和魅力,為婦女爭取到了應有的權益。
在醫(yī)療界,她同樣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才能。
為建婦女醫(yī)院,她化身“人形自走復讀機”,不厭其煩地向政府官員闡述建院的重要性。
她成功讓政府官員聽到“艾蒂絲”三個字就條件反射掏錢包,為婦女醫(yī)院的建設籌集到了資金。
三、硬核維權名場面
艾蒂絲的維權操作比段子還野,她總是能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解決問題。
當別人對妓女避之不及時,她直接帶著體檢報告沖進議會。
她大聲疾呼:“看見沒?她們生病率比議員還高!趕緊打錢!”
這種直擊要害的維權方式,讓議員們不得不正視妓女的健康問題,并撥款給予支持。
在兒童權益方面,艾蒂絲同樣不遺余力。
她發(fā)明了“兒童特別法庭”,讓偷蘋果的小孩不用和殺人犯同臺受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