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局即地獄模式:神父之子的叛逆之路
1849年9月26日,伊萬·巴甫洛夫在梁贊小鎮(zhèn)呱呱墜地。
當他那身為神父的老爹將他抱在懷中時,滿心憂慮地喃喃自語:“這娃哭得比教堂敲鐘還響,怕不是個當牧師的料?”
在當時那個宗教氛圍濃厚的小鎮(zhèn),成為一名牧師似乎是許多孩子未來的既定道路,而巴甫洛夫的老爹自然也期望兒子能繼承自己的衣缽,在神圣的宗教事業(yè)中有所作為。
然而,命運的劇本總是充滿了意想不到的轉折,遠比那濃烈的伏特加更讓人上頭。
童年時期的巴甫洛夫就展現(xiàn)出了與眾不同的調皮與聰慧。
7歲那年,他偷偷跑去鄰居家的果園偷蘋果,結果被親媽抓了個正著。
面對親媽的質問,他竟振振有詞地說道:“我在研究《論果園主與熊孩子的階級矛盾》!”
這句讓人忍俊不禁的回答,不僅體現(xiàn)了他的機智,更暗示了他內心深處對探索未知的渴望。
在那個天真無邪的年紀,他就已經(jīng)開始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觀察和思考周圍的世界。
一次偶然的機會,巴甫洛夫讀到了一本名為《日常生理學》的書籍。
這本書就像一道耀眼的光芒,瞬間照亮了他的內心世界。
從此,他徹底“叛變革命”,毅然決然地把手中的圣經(jīng)換成了解剖圖鑒。
這一轉變讓他的神父老爹怒不可遏,氣得直罵:“上帝遲早收了你這個科學異端!”
在老爹看來,兒子對科學的癡迷無疑是對宗教信仰的背叛,是離經(jīng)叛道的行為。
然而,巴甫洛夫并沒有被老爹的責罵所嚇倒,反而更加堅定了自己追求科學的決心。
經(jīng)典名場面在他跟隨神父老爹去給臨終孕婦祈禱時上演。
當時,小巴甫洛夫的靈魂發(fā)問:“爹啊,你救不了她的命,拯救靈魂有啥用?”
這句簡單而又深刻的話,如同一把利劍,直直地刺中了宗教信仰在現(xiàn)實面前的無力之處。
從那一刻起,他徹底放棄了神學,立志要成為一名“活體醫(yī)學狂魔”,用科學的方法去探索生命的奧秘,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二、圣彼得堡大學整活實錄:把未婚妻綁上實驗架
1870年,巴甫洛夫憑借自己的努力考進了圣彼得堡大學物理系,從此開啟了他的“科學瘋批”模式。
在大學的實驗室里,他仿佛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天堂。
白天,他專注地解剖青蛙,仔細觀察青蛙身體的每一個結構和器官,試圖從中發(fā)現(xiàn)生命的奧秘;
晚上,他甚至會跟耗子嘮嗑,仿佛這些小生靈能聽懂他的話語,能與他分享科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