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局即地獄模式:烏克蘭土味少年的逆襲
1809年4月1日,在烏克蘭的大索羅慶采村,一個響亮的哭聲打破了村莊的寧靜。
尼古拉·果戈里出生時,那哭聲震得接生婆差點把他摔在地上,鄰居們還以為誰家在殺豬呢。
親爹瓦西里一拍大腿,當機立斷地說:“就叫尼古拉吧,這嗓門適合當神父!”
在當時的烏克蘭鄉(xiāng)村,人們對未來有著一種樸素而實際的期望,神父是一個受人尊敬且穩(wěn)定的職業(yè),瓦西里或許想著兒子能憑借這洪亮的嗓音在宗教領域有所作為。
童年時期的果戈里就展現(xiàn)出了與眾不同的一面,那些騷操作讓人忍俊不禁。
8歲的他就像一個拆家狂魔,偷偷溜進地主家的書房。
在那個知識相對匱乏的年代,地主家的書房無疑是一個充滿神秘和誘惑的地方。
小果戈里在那里用墨水給《圣經(jīng)》畫表情包,這一行為可把親媽嚇壞了,她追著小果戈里跑了三條街,嘴里還喊著:“上帝會懲罰你!”
然而,小果戈里卻淡定回懟:“上帝忙著數(shù)盧布,沒空管我!”
這簡短的話語不僅體現(xiàn)了他的天真大膽,更反映出他對宗教的一種獨特看法,在他小小的世界里,似乎已經(jīng)對成人世界的一些現(xiàn)實有了朦朧的認知。
12歲讀中學時,果戈里又展現(xiàn)出了“凡爾賽鼻祖”的風范。
當時同學炫耀新靴子,在那個物質(zhì)條件有限的環(huán)境里,一雙新靴子或許是很多孩子夢寐以求的東西。
但果戈里卻當場掏出筆記本寫詩:“你們的靴子會腐爛,我的詩句永流傳!”
這讓富二代們感到無比憤怒,集體向老師告狀:“老師!他搞文學霸凌!”
這句詩看似狂妄,卻也透露出果戈里對文學的自信和熱愛,他早早地就意識到了文字的力量,并且堅信自己的才華能夠超越物質(zhì)的表象。
二、圣彼得堡漂流記:從“伏特加配黑面包”到“官場吃瓜俠”
1828年,19歲的果戈里懷揣著滿腔的文學夢想,揣著長詩《漢斯·丘赫爾加堅》手稿勇闖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在當時是俄羅斯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對于年輕的果戈里來說,這里是他實現(xiàn)文學抱負的理想之地。
然而,現(xiàn)實卻給了他沉重的一擊。
他自費出版的詩集遭遇了滑鐵盧,書評人毫不留情地將其噴成“烏克蘭燉菜里煮爛的德語香腸”。
這樣的評價對果戈里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他的文學熱情被一盆冷水澆滅。
憤怒的他連夜燒書取暖,邊燒邊喊:“文學圈不配擁有我!”
這一行為既表現(xiàn)出他的倔強和驕傲,也透露出他在面對挫折時的無奈和迷茫。
為了生存,果戈里不得不選擇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他當上了土地局的小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