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辰林是中間派,互不得罪,也是給徐有為和艾昆臺階下。
會議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艾昆和張笑天交換了一個眼神。
他們意識到,如果堅持否決丁一一,徐有為和林雪很可能也會堅決否決袁瑾,甚至影響到他們提出的其他人選。
總體而言,這次他們建議調整或提拔的干部多于徐有為建議的。
如果就按這個名單來,他們是占據優(yōu)勢的。
畢竟徐有為來龍城時間短,就是想提拔,也沒有可以信賴的人。
硬碰硬的結果,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張笑天發(fā)話了:“現(xiàn)在提倡打破論資排輩,就是要給年輕干部壓擔子。
自古英雄出少年,戰(zhàn)國時期的甘羅,十二歲就出使趙國,憑智謀為秦國奪得十幾座城池,被秦王封為上卿,相當于后世的宰相。
這孩子沒有因為年紀小就被輕視,反而靠真本事扛起了國家重任,可見年輕從不是能力的枷鎖,反而可能是敢闖敢試的優(yōu)勢。
我同意辰林部長的意見,其他人選,我也沒有意見,可以先醞釀著,提交常委會討論?”
艾昆就坡下驢:“是啊,我們用干部,說到底看的是能不能干事,不是熬了多少年資歷。
丁一一和袁瑾兩位同志,雖然年輕,但都很優(yōu)秀,就按辰林部長的意見辦?!?/p>
徐有為見主要目標已經達到,便順水推舟:“我同意大家的意見。
干部任用是大事,既要敢于打破常規(guī),也要穩(wěn)慎推進。
那就將這個方案提交常委會審議。”
林雪自然沒有異議。
這場看似激烈的人事博弈,最終以各退一步、互相妥協(xié)的方式暫告一段落。
這次五人小組會議,沒有絕對的贏家,卻也沒有真正的輸家,它更像是一場基于實力對比的精準權力“分賬”。
徐有為成功地將丁一一和朗文平安插進紀委班子,鞏固了對紀檢陣地的領導;
艾昆則讓袁瑾實際掌控了財政局,保住了錢袋子。
每一次人事提拔,都是斗爭和妥協(xié)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