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權……
一頭牛,一只羊晉商說值多少錢就多少錢,王公們根本就沒有的選。
就這樣,王公貴族的牲畜草場,甚至是屬民的賦稅,慢慢的都變成了晉商的抵押品。
晉商就是用這一張張小小的印票,織就了一張越收越緊的大網,把高高在上的蒙古統(tǒng)治階層牢牢的套住,讓他們成了自己的高級打工仔。
光靠幾個大商號和王公的印票,還不足以控制整個草原的經濟,于是晉商把金融的毛細血管,鋪到了蒙古草原的每一個角落。
這就靠他們強大的票號,比如著名的日升昌,蔚泰厚等票號,他們在歸化,張家口,庫倫,甚至是更遠的烏里雅蘇臺,科布多都設有分號。
這些票號解決了遠程資金流動的大問題,蒙古牧民賣了羊皮給晉商,拿到的可能不是現(xiàn)銀,而是一張匯票。
他們可以去歸化城的分號憑票取錢,或者是直接把匯票轉手給其他商人購買貨物。
而晉商從內地采購貨物,也不用真金白銀的長途押運,通過票號網絡就能把資金匯到采購地。
這大大降低了貿易風險和成本,讓晉商的商業(yè)觸角,能延伸到草原最偏遠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這套覆蓋整個蒙古草原的金融結算網絡,使得資金流動完全就掌控在晉商體系之內。
蒙古的經濟血液怎么流,流到了哪里,流多少,晉商都看的一清二楚,并且能施加決定性的影響。
一個普通的蒙古牧民,可能一輩子也沒離開過自己的旗,但他養(yǎng)的羊,買的茶,借的錢,都在無形中被這張龐大的金融網絡所記錄和支配。
山西票號史就明確的指出:“票號分支機構之遍設于各埠,不特為國內匯兌之樞紐,即邊陲蒙藏各地,亦莫不有山西票莊之足跡?!?/p>
事實上印票這種高端的玩法只針對王公喇嘛,晉商很快就把這套模式,降維打擊用到了普通牧民身上。
王公貴族們欠了晉商巨債還不上怎么辦?
簡單的很吶,把債務轉嫁或者是攤派給屬下的牧民呀。
《清實錄》里記載,乾隆皇帝都看不下去了,多次下旨訓斥蒙古王公:“爾等蒙古,習于安逸,不知節(jié)儉,將屬下人等馬匹牲畜恣意妄費,或賒與商人,或抵償債務,致令屬下人等生計窘迫。”
但這些還只是官方的轉嫁攤派,晉商自己更是直接下場,把高利貸的觸角伸向每一個蒙古包。
晉商發(fā)明了更親民的借貸方式……小印票,或者干脆就是白條。
牧民春天青黃不接,要買糧……借;
冬天需要布匹茶葉御寒……借;
想擴大畜群買點牛羊……還是借;
而牧民借的這小印票,利息可比晉商借給王公貴族喇嘛的印票黑多了。
小印票的利息,普遍采用月滾利,季滾利,甚至是羊羔利,也就是借一還二。
俄國學者波茲德涅那夫,在《蒙古及蒙古人》這部實地調查巨著里,寫的清清楚楚:“晉商向蒙古人放貸的利率,通常是月息三分,且多為復利計算。一旦到期無力償還,債務將像滾雪球一樣的迅速膨脹?!?/p>
打個比方:一個牧民借了十兩銀子買生活必需品,按復利滾上兩三年,就可能變成了幾十兩。他拿什么還?唯一的指望就是他賴以生存的牛羊牲畜。
這就引出了晉商最核心的掠奪手段:牲畜抵押與折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