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三管齊下,硬生生的就把彪悍的蒙古草原,變成了他們的巨型提款機。
晉商通過金融手段,把自由放牧的草原民族變成他們的打工仔,其實和已經(jīng)存在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子錢家的套路,并沒有多大的區(qū)別。
清朝的晉商進蒙古草原,剛剛開始是隨軍的皇商。
商人的嗅覺是最靈敏的,這些晉商到了草原上就發(fā)現(xiàn)這里什么都缺,尤其是茶葉,布匹,鐵器這些生活必需品。
蒙古人離不開茶,他們寧可三日無糧,也不可一日無茶。
而草原上的牛羊牲畜,皮毛等又是中原的硬通貨,于是晉商便在蒙古草原上的關鍵節(jié)點,建起了龐大的貿易網(wǎng)絡。
比如大勝魁,元盛德,天義德這些巨無霸商號,他們利用清廷賦予的特權,幾乎壟斷了這條草原絲綢之路。
蒙古人想要買生活必需品,只能找他們;想賣自己的產(chǎn)品,也基本上只能靠他們。
定價權當然也就在晉商的手里,這種絕對的貿易壟斷,是金融控制最堅實的基礎。
沒有選擇,就是最大的控制。
當然了,光靠買賣差價掙錢,那格局就小了。
晉商最陰險,最歹毒,最硬核的招數(shù),是在貿易的過程中,發(fā)明并普及了一種叫印票的東西,這玩意兒是控制蒙古王公貴族的金融核武器。
印票這玩意兒是怎么回事呢?
其實說白了也就是欠條,蒙古王公札薩克,喇嘛廟這些上層的消費欲望強,要買奢侈品,修廟宇,搞排場,可手頭的現(xiàn)銀又經(jīng)常不夠。
欸,晉商這個時候就貼心的給他們提供服務:您先拿貨,打個欠條就行。但這欠條必須要蓋有王公或者是寺廟大喇嘛的官方印信,所以叫印票。
而這印信一蓋,欸,這性質就變了,它就代表著官方信用背書,是強制性的債務憑證。
《清稗類鈔》里記載了印票的威力:“蒙人購物率以印票為憑屆期不嘗。債主可執(zhí)票,呈請地方官及盟長扎薩克追索。蒙官不敢袒護?!?/p>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到期還不上錢,晉商拿著蓋有官印的印票,直接找蒙古王公的領導,也就是扎薩克,甚至是清廷駐蒙大臣告狀。
蒙古王公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清廷的認可,根本就不敢賴賬。
更絕的是,這印票的利息高的嚇人,普遍都是驢打滾的復利。年息動輒三四分,甚至是更高。
比如康熙親征噶爾丹時,就發(fā)現(xiàn)喀爾喀蒙古王公欠晉商巨債?;驍?shù)千,或數(shù)萬,利息沉重,王等俸祿不足以償還債務。
而王公們還不上債務怎么辦?
這都不是事,晉商便貼心的允許以牲畜抵賬。
最妙的地方就是:估價權在晉商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