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房子快收拾差不多了,屯糧才是頭等大事。
戰(zhàn)亂年代,糧食才是硬通貨,存銀子哪里有屯糧保值。
史書記載,明清初期粟米正常價也不過三五文一斤,戰(zhàn)亂中期就瘋漲到了上百文一斤,甚至戰(zhàn)亂后期有些地方米面都上漲到上千文一斤。
歷史上“谷二升值銀二斤”的字眼可沒少見。
“曹大人,您能勻賣給我們多少口糧?
您也看到了,我們一伙人可是有上千口人,一個個賊能吃。
俺們村祖上飯量都大,三歲小娃一天打底都能吃一斤糧食,真不能完全指望梁王發(fā)的這些救濟糧。
我想著來一趟不容易,家里哪哪都是活,就問您能不能賣給我們半年口糧?”
曹巡檢呆呆地看著周言郎,真不知道他說的話,到底是不是人話。
三歲小娃一天打底都能吃一斤糧食,成年人一天要吃多少糧食?
那是飯量大嗎?那就是飯桶吧?
“周小哥,知道嵐山鎮(zhèn)糧食多少錢一斤嗎?
粗糧打底都要九、十文錢一斤,我這里能勻給你的糧食最多兩萬斤。
若是還不夠吃,你們只能去嵐山鎮(zhèn)再買點。
再多,也只能等下個月你們來領救濟糧時,我還能擠吧兩萬斤粗糧給你們?!?/p>
“行吧!那現(xiàn)在您就讓官差幫我過秤兩萬斤粗糧,我這就去拿銀子給你?!?/p>
周言郎說著就想林奕可走去,他這還得帶林奕可,找個犄角旮旯去空間拿銀子。
兩萬斤粗糧可是要140兩白銀,可不是一筆小數(shù)字了。
說實話,若是大家伙兒真緊飽了吃,一個月領到的救濟糧再加上兩萬斤糧食,還真不一定夠。
此時,林奕可還在幫著指揮半大少年,將裝好的農(nóng)具頭卸一部分,裝到官差們的馬車上。
這一早上給她忙活的,雖然沒出多少大力氣,抬抬卸卸也累人。
關鍵是,她不僅要應付官差,心里的算盤始終啪啪響,還要手把手敲打那些半拉少年們。
確實給她累壞了!
周言郎走到林奕可身邊時,二話不說就將她拉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