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北方民諺云: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王家莊,初四烙餅卷雞蛋。
初二中午在家吃完了面,池宿一家開始著手收拾行李。為了方便,池笙他們并未購買火車票,而是租了一輛SUV。
因為池笙本身就是孤兒,舒楊家在濱津市也沒什么親戚,只有外婆家的親戚全都集中在老家——齊魯省周亭縣。
兩地相距差不多五百多公里,一路上池笙與舒楊倒著開了不到六個小時,總算抵達了外婆的老家。
回到老家的那一刻,外婆都不用人扶著了,走路非???,往前走了十幾米忽然站住了腳步,因為眼前的景象和幾十年前完全不一樣了,自己就好像來到了一個特別陌生的環(huán)境。
這時,從村口走出來幾個老人,與外婆交談了幾句后,便互相抱在了一起。
他們喜極而泣,互相攀談了一番后,將池宿一家接到了外婆弟弟家。
在外婆的老家呆了一段時間,外婆倒是非常忙,幾乎一天來好幾撥親戚。
池宿一家四口光是應付這些親戚,就有些應接不暇了,好不容易消停了,又開始吃流水席。
好吃歸好吃,卻架不住天天大魚大肉的啊,吃再多也會覺得膩。再加上成天在小縣城里無所事事,池宿只能干溜達。
舒楊倒還好,拿著畫板到村頭高地去寫生,池笙拿著筆和一個筆記本走街串巷。池宿問自己老爹這是干什么?池笙說好多民風民俗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都漸漸失傳了,趁著自己還走得動,去轉(zhuǎn)一轉(zhuǎn),把能找到的都記載下來,回去整理一下。
別看這個小縣城,其實也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最早戰(zhàn)國時期的許多國都就離這里不遠,最遠的也就二百來公里。
隨后池笙指向那個祠堂說,這個祠堂起碼也得將近兩千年了,雖然有翻修的痕跡在,不過村民對這個祠堂保存的很好。
由于池笙說的好多涉及到歷史,一下子勾起了池宿的興趣,好腦子不如爛筆頭,池宿也是心血來潮找池笙要了一個新的筆記本,池笙一邊說,一邊記。
比如那個年代什么樣的建筑風格,文字特性是什么樣的?什么朝代,房屋的布局是如何,建筑風格是啥樣特色。加上風土人情,結(jié)合地理環(huán)境,形成的文化體系。
池宿不光是記,就連看到建筑物上的符號也是采取簡單的素描記下來,池笙見兒子這么認真,估計是因為他們兩口子考古的影響吧?于是好奇地問池宿,你上學時要是聽講這么認真,估計也不會這次掉那么多名次。
池宿聽老爹沒說幾句正文又開始扯皮,也懶得跟他解釋,佯裝沒聽到,找到一處看不懂的團或者物件就問池笙,他們的由來以及什么含義。見兒子對歷史如此上心,池笙也是沒繼續(xù)逗他,反而事無巨細地給池宿掰開揉碎地進行講解。
在周亭縣住了差不多一個禮拜,池宿跟池笙的小記事本已經(jīng)寫滿了,外婆也只得依依不舍的跟家里的親戚意義道別,并且約定,待池宿上大學后,搬回老家,安享晚年。
之后的幾天,池笙帶著他們一路上走走停停,用了三天的時間,繞了大半個齊魯省,最終繞道來到了京城市。
那時候的京城市用不著進京證,池笙將車開到二環(huán)內(nèi)的一個胡同口,便打電話。
沒一會兒,一個五十多歲的半大老頭從胡同里小跑著出來了,一見池笙便跟他抱在了一起。
不用多說,這個就是老羅了,池笙從后備箱拿出了幾瓶自己珍藏的酒。
于是便在老羅家住下了,看著他們成天聊以前的事,外婆都有些坐不住了,她將池宿拉在一邊說,估摸著咱們在京城得住些日子,要不配她轉(zhuǎn)轉(zhuǎn)。
池宿點頭稱是,成天在四合院里要么就是胡同周圍溜達,早就給他憋壞了。
在老羅的安排下,手底下的人開車帶著池宿跟外婆在京城各個著名景點轉(zhuǎn)了轉(zhuǎn)。
趁著池宿和外婆外出,舒楊和池笙通過老羅聯(lián)系上他們的直屬領(lǐng)導,對于這十幾年的工作做一個匯報。
畢竟在西歐,條件有限,有些事情不能做得過于明顯,防人之心不可無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