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輩子需要面對很多的抉擇。
有的抉擇影響很小,比如中飯吃什么,上下班的時候帶不帶傘之類的。但有的時候面臨的選擇很大,高考如何填志愿,選不選土木,還有潘金蓮要不要打開窗子。
而劉懿面臨著人生最大的選擇。
如果他閉著眼睛在文書上蓋上一個印,認可了涼州人“研究”的成果,甚至他做的更進一步,主動提出要順應天命,那么他的結(jié)局不僅僅是一個富家翁,說不定還能夠獲得一個封國,在封國之中,他依然可以做大漢的皇帝。
但是劉懿想到了大漢的高祖,想到了自己的列祖列宗,雖然他知道,自己是一個無用的人。
他同時又想到了和自己同名的先祖劉懿。他的同名先祖在安帝去世,閻太后為久專國政,迎立他同名的先祖為帝。同時提拔并重用閻家人,以專斷朝政。他的同名先祖看不過去這樣的局面,想要反抗,就突發(fā)重疾,病因無人能解,繼而駕崩。
就連死后的體面都沒有保住,以登基不合法,不合理為由,被降為侯。
劉懿知道,比起自己的先祖,他更為的不合法,不合理。如果被追究起來,說不定他還會背上一個篡逆的名聲。
但是如果他什么都不做,他又有何面目面對大漢的列祖列宗呢?
他有些恨楊阜,如果楊阜在那封文書上寫再多一些,他就直接在文書上蓋上大印,或者讓身邊的人替他蓋上大印。
如果那封文書上有著秦王的大印,他就絕對裝作沒有看到文書的內(nèi)容。
楊阜也有同樣的疑問,他之所以這樣的做的原因是賈詡的建議。
他不明白,如果這封文書上蓋著秦王的大印或者有著楊阜的簽批,那么劉懿絕對沒有膽子去拖延。
如果不是賈詡得到了秦王的同意,他絕對不會允許這么做。
等著劉懿將這封文書壓了幾天之后,楊阜按耐不住心中的疑惑,想要去見秦王。
結(jié)果得到的消息是秦王有事,要過一陣子才能見他。
楊阜馬上反應過來,自己的行為不妥,因為這樣的事情怎么可能請教秦王。
于是,他將自己的目標轉(zhuǎn)換到了賈詡的身上。
“你看你又急,你先不要急。”看到楊阜的來訪,賈詡就猜到了楊阜想要問什么事情。
“現(xiàn)在陛下扣下了我們的文書,又沒有說同意,又沒有說不同意,我的心中實在是難安。”楊阜說道,“如果一開始我們就在文書上用印,或者我寫了一筆,那么事情就不一樣了。”
楊阜繼續(xù)說道:“這樣陛下就根本沒有拒絕的余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