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注】喻昌說:這與太陽經的結胸完全不同,其脈象突然緊勁,邪氣也必然是突然結聚,所以用瓜蒂散使邪氣向上涌吐而出,這樣陽邪仍從陽經解除。
程應旄說:手足厥冷,是邪氣內阻,脈象突然緊勁,緊而不持久,在往來搏動中忽然出現一次。
傷寒脈象滑利且伴有手足厥冷,這是里有熱,用白虎湯治療。
【注釋】傷寒脈象微細,身體無熱,小便清白且手足厥冷,這是虛寒性的厥冷,應當用溫法。脈象突然緊勁,身體無熱,胸滿煩悶且手足厥冷,這是寒實性的厥冷,應當催吐。脈象堅實,大小便不通,腹部脹滿堅硬疼痛且手足厥冷,這是熱實性的厥冷,應當攻下。如今脈象滑利且手足厥冷,滑是陽脈,可知里有熱,這是熱厥。然而體內沒有腹?jié)M疼痛、不大便的癥狀,說明雖然有熱但里還未結實,不可攻下而可清熱,所以用白虎湯治療。
【集注】程應旄說:脈象滑利且手足厥冷,是陽熱實證格拒陰氣導致的厥冷,白虎湯寒涼能清里熱,辛味可解表。所以應當舍棄癥狀而依據脈象用藥。
林瀾說:熱厥也有不同情況,比如傳經之邪入腑,大便秘結不通,燥屎在內,非得攻下不可的,這是用承氣湯治療的證候。如果火極似水,里有大熱,但大便不閉結,沒有燥屎可下,脈象滑說明里熱已深,手足厥冷說明邪氣內陷已極,不用白虎湯清滌這極盛的熱邪,那亢盛的陽氣怎么能清除呢!
吳人駒說:厥冷是因為陽氣不能順利交接,脈象應當呈現陰象。脈象滑是氣有余,這是陽熱盛于內,格拒陰氣于外,體內是實熱,體表是假寒,用白虎湯清解實熱,厥冷自然就會解除。辨別方法是,體表冷得一定不厲害,輕觸感覺冷,按到肌骨之下,反而感覺熱。
傷寒脈象急促,手足厥冷,可以用艾灸治療。
【注釋】傷寒陰證見到陽脈,雖然病情困重但并無大礙,不妨等待觀察。如今傷寒脈象急促,手足厥冷,卻說可以艾灸,這是因為想要用溫法,卻因有陽脈而有所疑慮;想要用清法,又因有陰厥的癥狀而有所妨礙。癥狀和脈象沒有明確的寒熱依據,假如因為脈象急促這一陽脈而用清法,唯恐誤判脈象;假如因為手足厥冷這一陰證而用溫法,又唯恐誤判癥狀。所以采用艾灸這種兩全的方法,既能通陽又不助長熱邪,既能回厥冷又不損傷陰氣。
【集注】喻昌說:傷寒脈象急促,可知陽氣受到拘束,再加上手足厥冷,陽氣必定被陰氣格拒而不能返回,所以適宜艾灸來通陽。
張璐說:手足厥冷,本來應當用四逆湯,但因為脈象急促,知道是陽氣內阻,而不是陽虛,所以只用艾灸來通陽,不用溫經藥來助陽。
傷寒發(fā)熱四天,厥冷反而只有三天,之后又發(fā)熱四天,厥冷少而發(fā)熱多,這種病應當會痊愈。如果從第四天到第七天熱仍不消退,必然會出現大便膿血。傷寒厥冷四天,發(fā)熱反而只有三天,之后又厥冷五天,這種病屬于病情進展,寒多熱少,表明陽氣衰退,所以病情進展。
【注釋】傷寒邪氣在厥陰經,陽邪會導致發(fā)熱,陰邪會導致厥冷,陰陽錯雜,相互勝負交替,所以會出現或厥冷或發(fā)熱的情況。傷寒發(fā)熱四天,厥冷也四天,這是陰陽相互勝負。如今厥冷反而只有三天,又發(fā)熱四天,這是熱多厥少,陽氣戰(zhàn)勝陰氣,陰氣衰退,所以病應當會痊愈。應當痊愈卻未痊愈,熱仍然不退,那么熱邪郁積在陰分,之后必然會出現大便膿血。如果厥冷九天,發(fā)熱反而只有三天,那么厥冷多發(fā)熱少,陰氣戰(zhàn)勝陽氣,陽氣衰退,所以病情進展。
【集注】程知說:這就是厥冷與發(fā)熱往復變化的關鍵,了解陰陽進退的意義,明白厥證關鍵在于陽氣,那么厥陰病的主旨就清楚了。
張璐說:太陽經病以惡寒發(fā)熱為病情進展,是擔心邪氣傳里;厥陰經病以厥冷少發(fā)熱多為病情好轉,是因為欣喜陰寒將盡陽氣恢復。
程應旄說:厥陰與少陽,一臟一腑。少陽在三陽經中為陽氣將盡,陽盡則陰生,所以有寒熱往來;厥陰在三陰經中為陰氣將盡,陰盡則陽生,所以有厥冷與發(fā)熱的勝負交替。凡是遇到這種病癥,不必討論它是來自三陽經還是起于三陰經,只看厥冷與發(fā)熱的多少。熱多厥少,可知是陽氣勝,陽氣勝病應當會痊愈;厥多熱少,可知是陰氣勝,陰氣勝病就會日益進展。熱在后期而不退,就是陽氣過勝,過勝而陰氣不能恢復,就會出現便血等熱癥;厥冷在后期而不退,就是陰氣過勝,過勝而陽氣不能恢復,就會出現亡陽等死癥。所以調整這兩種情況的治法,必須符合陰陽進退的關鍵,陽氣勝適宜攻下,陰氣勝適宜溫陽,如果不趁早謀劃,任其發(fā)展導致陰竭陽亡,必然會死亡。
吳人駒說:《內經》說,人受了寒邪,就會生病發(fā)熱,熱即使很嚴重也不會死亡,這說明傷寒病以熱為可貴。然而熱不足會生病,熱太過也會生病。所以這兩節(jié)論述寒熱的多少,以表明既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