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澤瀉、滑石(打碎。各一兩)
以上五味藥,加水四升,先煮豬苓、茯苓、澤瀉、滑石四味藥,煮取二升,去掉藥渣,加入阿膠烊化溶解,每次溫服七合,一日服三次。
【方解】趙羽皇說:仲景創(chuàng)制豬苓湯,用來治療陽明、少陰二經(jīng)的水熱之癥。然而其主旨全在于益陰,并非單純利水。因為傷寒表虛時,最忌諱陽氣耗散,而里虛時又擔心陰液耗損。這里所說的陰液耗損,指的是腎中的陰液與胃中的津液。所以陰虛的人,不但大便不可輕易攻下,小便也忌諱通利過度,倘若陰虛之人過度滲利小便,那么津液反而會耗竭。方中阿膠質(zhì)地黏稠,能養(yǎng)陰潤燥;滑石性質(zhì)滑利,能清熱利水;再佐以豬苓、茯苓滲濕瀉下,既能疏泄?jié)釤岫皇蛊溘諟龇e,又能滋養(yǎng)真陰而不會過于枯燥,是利水而不傷陰的良方。所以利水的方法,在太陽經(jīng)用五苓散,是因為太陽經(jīng)主管寒水,所以加桂枝來溫通,這是通過暖腎來促進水液運行;在陽明、少陰經(jīng)用豬苓湯,是因為這兩經(jīng)都關系到津液,特意用阿膠、滑石來潤燥,這是滋養(yǎng)無形的陰液來運行有形的水液。雖然都是利水之法,但用藥的寒熱溫涼截然不同,只有明達之人才能知曉。
脈象浮而大,心下反而堅硬,有熱象。如果病屬里(臟),可以攻下,不可發(fā)汗;如果病屬表(腑),不可使小便頻數(shù)。因為小便頻數(shù)會導致大便干結(jié),汗出多則熱邪容易痊愈,汗出少則大便困難,若脈象遲緩,暫時還不可攻下。
【注釋】“屬臟”,指的是病在里;“屬腑”,指的是病在表?!颁选?,指的是小便。脈象浮而大,這是太陽經(jīng)與陽明經(jīng)的脈象。浮脈主表,大脈主里,現(xiàn)在太陽經(jīng)浮脈所主的表證未解,而心下反而堅硬,表明陽明經(jīng)的里證也較為急迫,此時應權(quán)衡是發(fā)汗還是攻下。假如里有熱邪結(jié)實之象,攻下是毫無疑問的,不必先發(fā)汗解表。如果沒有熱邪結(jié)實之象,而僅有浮脈所主的表證,不但不能攻下,即便小便不利,也不能利小便,仍應當解表。這是因為擔心小便頻數(shù)、汗出過多,會耗亡津液,導致大便干結(jié),從而使熱邪更加結(jié)實。如果汗出少且脈象遲緩,即便有大便干結(jié),里實也尚未形成,同樣不可攻下。
【集注】王肯堂說:《傷寒論》提到脈象浮大,反而發(fā)汗、攻下是錯誤的治法。這里因為心下堅硬且有熱象,可知邪氣已傳入里,所以要舍棄脈象而依據(jù)癥狀來論治。對于大便干結(jié)的情況,可以攻下;對于小便,卻不可以通利,這是為什么呢?回答是:攻下大便可使內(nèi)熱消除,通利小便則會損傷津液。
林瀾說:心下堅硬與腹部堅硬脹滿不同。腹部堅硬,表明邪氣已經(jīng)結(jié)聚成實,而這里僅是心下堅硬,自然與那種非攻下不可的情況不同。將“腑”與“臟”對舉來說,是為了表明一種是邪氣入里,一種仍是邪氣在表的意思。
陽明病,脈象遲緩,進食難以吃飽,吃飽后就會稍微感到心煩、頭目眩暈,必然小便困難,這是將要發(fā)生谷疸的表現(xiàn)。即便使用攻下之法,腹部脹滿依然照舊,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脈象遲緩的緣故。
【注釋】患陽明病,不大便,進食后仍像饑餓一樣,但進食后就腹部脹滿,脈象數(shù)的,屬于胃熱,是可以攻下的證候。如今脈象遲緩,遲脈主中焦有寒,中焦有寒就不能運化谷物,所以雖然饑餓想要進食,卻難以吃飽,吃飽后就會煩悶,這是脾胃健運功能失常。清陽之氣受阻不能上升,所以頭目眩暈;濁陰之氣受阻不能下降,所以小便困難。食物郁積、濕邪瘀滯,這是將要發(fā)生谷疸的征兆,與陽明熱濕導致的腹部脹滿、發(fā)黃不同。即便攻下,腹部脹滿暫時減輕,但不久又恢復原樣,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脈象遲緩,中焦有寒。
【集注】方有執(zhí)說:遲脈表示寒邪不能運化谷物,所以進食難以吃飽。濕邪郁積而熏蒸,氣機上逆而不能下行,所以稍微感到心煩、頭目眩暈、小便困難。疸,就是黃疸病。谷疸,是水谷之濕邪蒸發(fā)而導致身體發(fā)黃。
張璐說:攻下后腹部脹滿依然如故,這是因為腹部脹滿已經(jīng)是邪氣內(nèi)陷,脈象遲緩表明胃氣不實,只是攻下糟粕,疾病既不能解除,反而會對身體造成損害。陽明癥本來應當攻下,陽明病發(fā)展到腹痛,尤其應當緊急攻下。唯獨這一證候,攻下后腹部脹滿必然照舊,因為脈象遲緩則胃氣空虛,津液不充足,這種脹滿只不過是虛熱內(nèi)盛,與熱邪結(jié)聚應當攻下的情況不同。由此可見,脈象遲緩、胃氣虛弱,不但攻下沒有益處,即便發(fā)汗、利小便的方法也不可用,只應當用調(diào)和之法,比如用甘草干姜湯,先溫補中焦,然后少量給予調(diào)胃承氣湯來微微調(diào)和胃氣就可以了。
程應旄說:熱邪蓄積形成黃疸的腹部脹滿,攻下可以消除。而這種情況是水谷之氣不能宣泄,是胃氣虛寒導致的,攻下會使胃虛的情況更加嚴重。所以腹部脹滿依然如故。
陽明病,如果是中焦有寒,就不能進食,小便不利,手足不斷出汗,這是將要形成固瘕的表現(xiàn),大便必然起初干結(jié),后面稀溏。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胃中寒冷,水谷不能分別清濁。
【注釋】陽明病若為內(nèi)熱,就會不大便,能進食,小便通暢,手足不斷出汗,這是可以攻下的證候。現(xiàn)在中焦有寒不能進食,小便不利,即便手足不斷出汗,也不可攻下,這是因為中焦有寒將要形成固瘕。怎么知道呢?因為大便必然起初干結(jié),后面稀溏。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胃中虛寒,水谷不能分清泌濁,所以小便不利,大便必然稀溏。
【按語】“不能進食”與上一條“進食難以吃飽”,同樣是不能腐熟水谷。“小便不利”與上一條“小便困難”,同樣是不能將水液下輸至膀胱。唯有“手足不斷出汗”與上一條“吃飽后稍微感到心煩、頭目眩暈”不同,上一條是將要發(fā)生谷疸,這一條是將要形成固瘕,都是胃中寒冷所致。上一條因為稍微感到心煩、頭目眩暈,陽氣郁于中上焦,所以不發(fā)生泄瀉而發(fā)生黃疸;這一條因為手足出汗,陽氣趨于四肢,所以不發(fā)生黃疸而發(fā)生泄瀉。另外,上一條中焦有寒進食難以吃飽,無汗,小便困難,將要發(fā)生谷疸,是因為還能少量進食、稍微感到心煩,說明還有陽氣。這一條中焦有寒不能進食,手足冷汗,小便不利,將要形成固瘕,這是寒濕不能運化,屬于純陰之證。固瘕,就是大瘕瀉,俗稱為溏瀉。“固”,是指時間長久不止。
【按語】人的汗如同天地間的雨,陰陽調(diào)和而后有雨,陽氣亢盛則熱而雨少,陰氣過盛則寒而雨多,人的汗也是如此。四肢手足屬土,土主脾胃,如果脈象大,汗出如熱氣蒸騰般發(fā)熱,就是陽盛可攻下的證候;如果脈象遲緩,汗出如細雨般寒冷,就是陰盛可溫陽的證候。
【集注】程應旄說:水谷不能分清泌濁,大多屬于濕熱偏滲。這里特別指出胃中寒冷,是想讓人知道疾病根源在于寒,應當從寒證論治,關鍵不在于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