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反惡寒”中的“反”字,是多余的文字。剛痙的癥狀本來就應該惡寒,不是“反”的意思。
【注釋】痙病既然屬于太陽經的病癥,就應當按照太陽經的虛實證型來區(qū)分。所以說:太陽經病癥,發(fā)熱無汗、惡寒,屬于實邪致病,叫做剛痙;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屬于虛邪致病,叫做柔痙。這是詳細說明上兩條關于痙病虛實的內容,并不是說只要太陽經病癥出現(xiàn)發(fā)熱無汗惡寒、汗出不惡寒,就稱做剛痙、柔痙的病癥。
【集注】程知說:太陽經病癥,發(fā)熱、無汗、惡寒,是傷寒;發(fā)熱、汗出、惡風,是傷風;發(fā)熱、汗出、不惡寒,是溫熱病。因為出現(xiàn)頸項強急,甚至背部反張的癥狀,所以不稱做風寒病或溫熱病,而稱做痙病。
張璐說:《金匱要略》中說:太陽經病癥,無汗而且小便反而減少,氣上沖胸,牙關緊閉不能言語,將要發(fā)作剛痙,用葛根湯主治。這就是闡明本條的意思,并補充其治療方法。無汗且小便少,是因為太陽、陽明兩條經脈的熱邪,聚集在胸中,損傷了肺的清肅之氣,導致內外不能通暢。又說:太陽經病癥,各種癥狀具備,身體強直、拘急不舒,然而脈象反而沉遲,這就是痙病,用栝樓桂枝湯主治。這也是闡明本條的意思,并補充其治療方法。各種癥狀具備,那么發(fā)熱汗出等癥狀,《金匱要略》已經詳細說明,就不必贅述了。
患太陽病,表現(xiàn)為項背拘緊不舒,無汗且怕風,應當用葛根湯進行治療。
【注釋】這里省略了其他癥狀和脈象,僅列舉了痙病中頸項強急這一癥狀,來表明其治療方法。太陽經的經脈,下行經過頸項,沿著肩部,挾于脊柱兩側;陽明經的經脈,循行經過喉嚨,進入缺盆,貫穿橫膈,向下至乳房內側邊緣。太陽經主人體后側,前方與陽明經會合;陽明經主人體前側,后方與太陽經會合。如今邪氣壅滯在這兩條經脈之中,所以出現(xiàn)拘緊不舒、難以屈伸的樣子。一般太陽經病癥的強急,不過是頸項強急;而這里痙病的強急,是俯仰受限,頸項連同胸背都拘緊強急。所以說“項背強幾幾”。無汗且怕風,這屬于實邪致病,適宜用葛根湯來發(fā)汗解表。葛根湯就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上麻黃和葛根,能同時解除太陽經和陽明經的邪氣。
【集注】方有執(zhí)說:“幾幾”,就如同短羽毛的鳥,行動時伸長脖子,呈現(xiàn)出“幾幾”的樣子。這是用來形容病人頸項都患病,俯仰不能自如的樣子。
出現(xiàn)太陽病,表現(xiàn)為項背拘緊不舒,反而有汗出且怕風的癥狀,應當用桂枝加葛根湯進行治療。
【注釋】出現(xiàn)太陽病,表現(xiàn)為項背拘緊不舒,無汗且怕風,這屬于實邪致病。現(xiàn)在反而出現(xiàn)汗出且怕風的癥狀,這屬于虛邪致病,適宜用桂枝加葛根湯,既能解除太陽經的風邪,又能使陽明經的汗液透出。
【集注】汪琥說:患太陽病,項背已經出現(xiàn)強急的癥狀,又呈現(xiàn)出“幾幾”然,頸部不能舒展,頸部的經脈屬于陽明經,項背與頸部都“幾幾”然,這種情況本應無汗,現(xiàn)在反而汗出怕風。按照仲景的治法:太陽病,汗出怕風的,用桂枝湯治療。現(xiàn)在因為出現(xiàn)“幾幾”然的癥狀,所以在桂枝湯中加入葛根,以兼祛陽明經的風邪。
桂枝加葛根湯方:
在桂枝湯方中,加入葛根三兩,其余依照桂枝湯的煎服方法。
患太陽病,如果發(fā)汗太過,會因此導致痙病。
【注釋】以上所論述的痙病,都是因外感風、寒、濕邪氣而致病。如果患太陽病時發(fā)汗過多,津液大量流失,體表衛(wèi)氣不固,風邪乘虛侵入,從而引發(fā)痙病,這是由于體內正氣虛弱所導致的,不能按照柔痙或剛痙的常規(guī)來論治,適宜用桂枝加附子湯,以固護體表、驅散風邪作為主要治療方法。由此推論,凡是患病后出汗過多,或者新產后失血過多,而引發(fā)這種痙病癥狀的,都與此類似。
【集注】程應旄說:僅從這一點來推斷,就可以知道這種病癥多因津液和血液流失而得,因正氣虛弱而導致寒邪內生,因正氣虛弱而導致燥邪內生的情況也不少見。因為人體的陽氣,柔和時能夠滋養(yǎng)筋脈,發(fā)汗太多,就會損耗陽氣,進而損傷經脈中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