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全身都疼痛,發(fā)熱,在傍晚時分癥狀加劇,這種病叫做風濕。這是由于出汗時吹風,或者長期貪涼受冷所導致的。
【注釋】這里所說的“病者”,指的是全身都疼痛的患者?;紳癫〉娜巳硖弁矗硷L濕的人同樣全身疼痛。然而濕病的疼痛,表現(xiàn)為身體沉重難以轉側;風濕的疼痛,則表現(xiàn)為輕微掣痛且不可屈伸,這是疼痛方面的區(qū)別。至于發(fā)熱,濕病的發(fā)熱,早晚沒有明顯的輕重之分;風濕的發(fā)熱,則在傍晚時必定加劇。這是因為出汗時吹風,或者長期受濕,又再次感受風冷之邪所導致的。
【集注】張志聰說:出汗時吹風,就會得風濕;長期貪涼受冷,就會得寒濕。
張錫駒說:發(fā)熱在傍晚時分加劇,是因為傍晚時陽氣衰弱,陰氣旺盛,濕為陰邪,所以在陰氣旺盛的時候癥狀加劇。問:風濕相互搏結,全身都疼痛,按照治法應當通過發(fā)汗來解除病癥,遇到天陰下雨不止,醫(yī)生說此時可以發(fā)汗,但是發(fā)汗后病癥卻沒有痊愈,這是為什么呢?答:發(fā)汗時,如果汗出過多,那么只是風邪去除了,濕氣仍然留存,所以病癥沒有痊愈。如果治療風濕,發(fā)汗時,只讓病人微微有似要出汗的感覺,那么風邪和濕氣就都會去除。
【注釋】這是詳細說明風濕相互搏結、全身疼痛時,不僅不能用攻下之法,即便發(fā)汗也不能不得其法。風為陽邪,濕為陰邪,風濕相互搏結,陰陽都受到邪氣侵襲,所以全身都疼痛。按照治法應當通過發(fā)汗來解除病癥,遇到天陰下雨不止,此時濕氣旺盛,即便發(fā)汗,汗出過多而病癥卻不痊愈,這是因為僅僅風邪去除了,濕氣還在,所以沒有痊愈。因為正值濕氣旺盛的時候發(fā)汗,汗出過多,這種發(fā)汗方式不當,所以病癥不能解除。如果治療風濕,一定要等到天氣晴朗時發(fā)汗,只讓病人微微有似要出汗的狀態(tài),那么風邪和濕氣就都會去除,病癥自然就會解除。
【集注】方有執(zhí)說:陰雨連綿不止,那么濕氣難以去除,所以更應當發(fā)汗。然而風濕本來就是因為出汗時吹風而得,那么汗出過多,必然反而使?jié)駳飧訃乐兀⑽⒂兴埔龊箙s不見汗出,這樣濕氣消散而風邪也會散去。這是發(fā)汗的微妙關鍵之處,后世的人動不動就說要大量發(fā)汗,實在是與正確的治法相差甚遠。
張璐說:風濕相互搏結,按照治法應當通過發(fā)汗來解除病癥,適合用桂枝加術湯,使微微出汗蒸發(fā),表里之氣調和,風濕之邪都會去除。這與濕病患者身體煩痛,可用麻黃湯加白術的道理相同。
程應旄說:濕病患者不僅不能誤用攻下之法,即便發(fā)汗也不能錯誤發(fā)汗。風濕相互搏結這一病癥,全身都疼痛,雖然稍微挾有表邪,然而其脈象不浮,終究難以大量出汗,治療風邪同時要治療濕氣,只讓病人微微有似要出汗的感覺,這就是正確的治法。
傷寒病過了八九天,出現(xiàn)風濕相互搏結的情況,身體疼痛且煩躁,不能自行轉身側躺,不嘔吐也不口渴,脈象浮虛而澀,此時用桂枝附子湯主治。如果患者大便堅硬,小便通暢,就用去桂枝加白術湯主治。
【注釋】這是承接上一條內容,詳細說明脈象和癥狀,以明確治療方法。傷寒病已經八九天,不嘔吐、不口渴,說明沒有傷寒里證的表現(xiàn);脈象浮虛而澀,說明沒有傷寒表證的脈象。脈象浮虛,表明病在表,是虛風所致;脈澀,表明病在經絡,是寒濕之邪引起。身體疼痛且煩躁屬于風邪致病,不能轉身側躺屬于濕邪致病,這是風濕相互搏結的病癥,并非傷寒病,所以用桂枝附子湯溫通發(fā)散風濕之邪,使其從體表解除。如果脈象浮實,那么就應當用麻黃加術湯,大力發(fā)散風濕之邪。如果患者有上述癥狀,即便大便堅硬,小便通暢,也不考慮使用攻下之法,因為這不是邪熱入里導致的大便堅硬,而是風邪使?jié)駳馊コ蟪霈F(xiàn)的大便堅硬,所以仍然用桂枝附子湯去掉桂枝,這是因為大便堅硬、小便通暢,不希望再發(fā)汗而進一步耗傷津液。加入白術,是因為身體沉重,表明濕邪在肌肉部分,用白術輔助附子驅逐肌肉中的濕氣。
【集注】成無己說:煩躁是風邪所致,身體疼痛不能自行轉身側躺是濕邪所致。經典中說:風邪致病脈象浮虛。《脈經》說:脈象來勢澀滯,是因為寒濕之病。
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術湯方:
附子(三枚,炮炙,去掉外皮,破開)
白術(四兩)
生姜(三兩,切碎)
大棗(十二枚,掰開)
甘草(二兩,炙烤)
以上五味藥,加入六升水,煮取二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第一次服藥后,患者身體如同麻痹一樣,過了半天左右,再服第二次藥,三次藥服完,患者會有頭目昏眩的感覺,不要感到奇怪。這是因為附子和白術共同作用于皮內驅逐水氣,但水氣還沒有完全去除,所以才會這樣。按照常規(guī)治法應當加桂枝四兩。這原本是一個方劑的兩種用法,因為大便堅硬、小便通暢所以去掉桂枝。如果大便不堅硬、小便不通暢,就應當加桂枝。附子用三枚,恐怕用量過多。身體虛弱的人和產婦,應該減少劑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