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煉氣平天下,方恒非但沒有落入下風,反而處處拿捏徐夫子修行之道的疏漏之處。
為何讀書?何謂文道?儒道至理?
這些問題,方恒無法給出準確的答案,但絕不會是徐夫子所修之道。
從術法根源上,就已經(jīng)掀翻了徐夫子的立足基礎。
“你走錯了路,難道還不悔改嗎?”
天地縱橫,陰陽交織,乾坤失序。
俯瞰塵世的徐夫子,本該是掌握方恒生死,決定戰(zhàn)局勝敗。
然而,看似俯視眾生的徐夫子,卻是在方恒的質問聲中,陷入迷茫。
多少年了,從文圣隕落之后,已經(jīng)很久沒有人,再向傳道授業(yè)解惑了。
或者也可以說,五州大陸上,除卻那些傳奇人物,誰也沒有資格這樣做。
身為文心書山的最高領袖,少有的平天下大儒,徐夫子自認是最得文圣青睞的弟子。
所以,他始終堅信,只要自己是在完成文圣的囑托,那么過程中有違逆文道的地方,也是可以原諒的。
犧牲他人,謀算他人,暗害他人……
這些原本被儒道摒棄在修身法則外的行徑,卻在徐夫子身上,一一再現(xiàn)。
文心書山的最高領袖,本該是心思最純凈,品行最高潔的人,哪怕比不上文圣,也要xiong懷天下,包容蒼生。
徐夫子自認為,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達成文圣的囑托,只要能在五州大陸的天道上,銘刻文圣的道則,文圣就有辦法,阻止大陸的衰亡。
這也是文心書山一直以來的籌劃。
過程中,伴隨著犧牲,伴隨著陰謀,伴隨著迫不得已。
徐夫子,不屑于與人講說明白,也不在意天下人的看法。
佛家有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徐夫子,甘愿做那個背負罵名的人。
如果他能夠保持本心,或許能夠成為另一個,比肩文圣的修士。
五州大陸的生靈,也都會感念他。
然而,一個人的心智,在沒有外在因素的影響下,極容易走向極端。
這也是儒家最為在意的,“君子慎獨”
徐夫子,終歸是沒有做到。
也許,完成文圣的囑托,銘刻文圣道則,都是他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