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上對于程立來說是充裕的,對于韃靼人來說,那就是煎熬,阿巴泰看在眼中,知道己方士卒已丟失了部分士氣。
城墻沒攻下,損失接近兩萬人,接近五分之一的戰(zhàn)力僅僅一天半時間,這樣的損失放誰都承受不起。
這時候韃靼學乖了,今日不再聚集,而是遠離鄒縣二十里重新扎營。
第三日,韃靼大軍再次圍困鄒縣,正常都是圍三缺一,此時的阿巴泰卻堵住了所有的路線,他要拿下鄒縣血屠三日。
現(xiàn)在的鄒縣守備軍最多一萬多人,自己可是還有八萬多人,只要給他足夠的時間,他必然拿下此城。
雙方炮聲已經(jīng)開始響起,但是效果已經(jīng)沒有了第一天那么好,畢竟損失了接近三成的火炮操作的人員,而且大明火炮在守軍的炮火覆蓋范圍內,距離過遠。
距離遠了,炮彈的準頭就有些差了,靠著一千多門火炮齊射,半天時間才損壞了一面城墻,而且還是第一日轟塌的地方。
城內百姓的房屋也損失了不少,很多炮彈飛躍城墻砸進了民房。
好在程立早就讓士兵在城墻內側,等到敵人進攻的時候再上城墻。
城門上反擊的炮兵也發(fā)力,程立看著散開的韃靼炮兵,最終讓守城的炮團射向韃靼人多的地方,放棄對方火炮。
雙方都在默契的尋找著對方的弱點。
攻城的鼓聲響起,數(shù)萬大明百姓被驅趕前行,這一次韃靼人學乖了,人員之間的距離開始擴大,并且都是盡量跟隨著百姓一起。
每一個韃靼人身前都有兩到三名百姓,這一幕也打亂了程立的計劃。
一開始程立以為韃靼驅趕百姓,最多一窩蜂的讓百姓瘋狂從缺口涌入,誰能想到是百姓中摻雜著大量的韃靼人。
用迫擊炮攻擊顯然不合適,這種大規(guī)模的殺傷性武器,簡直是無差別殺器。
程立當即下令拿著步槍的步兵團上城樓,用明中步槍的精準度射殺韃靼士兵,至于是否會誤傷,程立管不了那么多。
畏首畏尾,鄒縣丟失是早晚的事情。
第一波的反擊十分犀利,夾雜在百姓中的韃靼士兵遭遇了無情的射殺,雖然也有很多百姓被誤傷,但是也算是止住了對方攻城的進度。
鄒縣是沒有護城河的,土地上直接建設的城池,所以只要有人沖進城墻的缺口,必然會難以抵擋。
在第一波百姓即將到達城墻缺口時,韃靼派出了第二波大軍壓著百姓一起,這一次有了前車之鑒,韃靼人一個個都開始躲在百姓的身后,讓城墻上的士兵無法做到有效的擊殺。
喜歡掘明請大家收藏:()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