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軍隊的改革,所有人都在重新整訓其隊伍,如果這時候有人來攻打,必然會造成一些混亂,但是在重新整訓的期間,盧山周邊相安無事。
而這一次的政治培訓,顧臨淵也是在盧山待了三個半月之久。
之后,顧臨淵把所有的培訓出來的政委都分派下去。
這三個月的時間,所有士兵都被這糾察嚇到了,各種條令抄寫,軍姿罰站,衛(wèi)生打掃等,可謂是見到能躲就躲。
期間也有人過來告狀,但是都被顧臨淵強勢壓了下去,現(xiàn)在的盧山士兵,終于有了大部分后世的英姿。
現(xiàn)在盧山的兵工廠已經(jīng)有了一百五十多名工匠,硝石現(xiàn)在也不缺少,自從海州成了顧臨淵的大本營后,齊家主動承擔硝石礦的供應,再加上從鄭芝龍船隊采購的硝石礦,現(xiàn)在的盧山已經(jīng)不缺了。
現(xiàn)在盧山腳下的流民已經(jīng)正式成為了有戶籍的百姓,糧食也實現(xiàn)了自足,這還都是因為顧臨淵找人從京師購買了不少的土豆,于去年九月份種植,每畝收獲一千八百斤左右,遠高于同期小麥和水稻的產(chǎn)量。
作為萬歷年間就傳入明朝的土豆和番薯,這些能養(yǎng)活大量人口的東西在清朝才被正式推廣,顧臨淵倒是提前批量的種植了。
在顧臨淵呆在盧山的這幾個月中,朝廷也曾派人來過,想要顧臨淵派兵阻止朝鮮被打,歷史還是按照慣性走了下去。
崇禎十年,皇太極親征朝鮮,圍困朝鮮仁祖于南漢山城,迫使朝鮮簽訂《三田渡之盟》,斷絕與明朝的宗藩關系,向清朝稱臣納貢。
當時的顧臨淵還在整訓軍隊,沒有時間,拒絕了朝廷的意見,況且那時候再去已經(jīng)晚了,從盧山到朝鮮,光是到朝鮮就要一個月,等人到了,黃花菜都涼了。
而朝鮮被奪,明朝失去朝鮮這一東北屏障,遼東防線徹底孤立,毛文龍舊部(東江鎮(zhèn))瓦解。
而后,顧臨淵接到朝廷的通知,剿餉開始加征,為籌措鎮(zhèn)壓李自成、張獻忠等農(nóng)民起義軍的軍費,顧臨淵站在高臺看著京師,心中暗道:大明朝已經(jīng)無力維持最后的體面了,雖然說比上一世晚了兩個月才加征,但是也表明了大明徹底在死亡的路上不停的前行。
朝堂上針對流寇的方案為楊嗣昌“四正六隅”戰(zhàn)略深化,分區(qū)圍剿。
以陜西、河南、湖廣、鳳陽為“四正”,山東、山西、江南等為“六隅”,各省巡撫劃地負責,限期六月剿滅流寇。
李自成在陜西遭到幾次失敗,劉國能等也在河南歸順朝廷,都給張獻忠的隊伍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張獻忠在進襲南陽的戰(zhàn)斗中被左良玉軍擊敗,本人也受了傷,幸被部下孫可望力救脫險,遂帶部隊退居谷城(今屬湖北)。
在官軍的強大攻勢下,為了保存實力,張獻忠在谷城、羅汝才在鄖陽,分別接受了熊文燦的“招撫”。
看著手中的情報,顧臨淵默默的嘆了一口氣,歷史的大事還是按照節(jié)點不停的走下去,并沒有因為顧臨淵的到來改變多少。
看了看盧山訓練的效果,此時的盧山已然成了真正的軍事基地,成排的營房還有訓練有素的士兵,就是受山東大旱的影響,水源成了問題,至此在盧山腳下打了多口深井才勉強維持住飲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