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付成勵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了東麗區(qū)最好的高中——天津市第一百中學。高中時期,他不僅學習成績優(yōu)異,還擔任了班級體育委員,是老師和同學們眼中的好學生。
2005年,付成勵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了中國政法大學,成為村里的驕傲。"他考上中國政法大學那天,村里鞭炮聲響了很久,"一位村民回憶道,"大家都覺得這孩子將來一定會有出息。"
2。2校園生活:活躍的學生干部
在中國政法大學,付成勵選擇了國際政治專業(yè)。他告訴身邊的人,他經(jīng)??囱胍晣H頻道的新聞節(jié)目,對國際政治和經(jīng)濟更感興趣。他認為,法律很多時候無法伸張人們心中的正義,因此沒有選擇法律專業(yè)。
付成勵很快展現(xiàn)出了出色的社交能力和組織能力。他性格豪爽、仗義,樂于助人,很快成為老師和同學心中優(yōu)秀學生的代表。他不僅學習成績好,還熱心幫助同學,主動承擔打掃宿舍衛(wèi)生的任務,甚至在同學生病時半夜翻墻出宿舍樓去醫(yī)院照顧。
付成勵在學生會擔任公關部部長期間,多次組織各類社團活動。他有著較強的公關交際能力,每次社團活動都能成功拉來贊助,把活動辦得有聲有色。他的一位同學評價道:"付成勵是那種最沒有心機,也絕對不會算計別人的人。相反,他特別仗義,能把別人的事兒當自己的事兒去做。"
然而,2006年換屆選舉時,付成勵被撤去了公關部部長的職務。這一挫折對他的自信心造成了一定打擊,但他很快調整心態(tài),繼續(xù)積極參與校園活動。
2。3初戀故事:愛情的甜蜜與苦澀
2007年4月,付成勵在一次活動中結識了比他大三歲的研究生學姐陳某。陳某是中國政法大學保送的研究生,容貌出眾,成績優(yōu)異,性格活潑開朗。付成勵對她一見鐘情,展開了熱烈追求。
2007年8月,兩人正式確立了戀愛關系。付成勵對這段感情投入了極大的熱情。由于兩人不在一個校區(qū),付成勵起初是兩三周去看一次女朋友,后來變成每周都從昌平校區(qū)坐車去海淀學院路校區(qū)看望陳某。
然而,在一次去北戴河的旅行中,陳某向付成勵坦白了自己過去的一段經(jīng)歷。"和你說個事,"陳某告訴付成勵,"我在剛上大學的時候曾經(jīng)談過一次戀愛。"她承認,自己曾與學校的程春明教授有過一段戀情,當時程春明已經(jīng)結婚。
"自從她和我說了程春明的事后,我就覺得我的責任更大了,我覺得我要好好愛這個女孩子,我不能丟下她,我一定娶她。"付成勵后來回憶道。在他的潛意識里,陳某是受害者,需要他的保護和關愛。
2008年初,陳某第一次提出分手,沒有給出任何具體理由。付成勵堅決不同意,經(jīng)過努力,兩人暫時和好。然而,2008年7月,陳某再次提出分手,這次態(tài)度堅決,沒有回旋余地。
"不要離開我,我的生命里如果沒有你,我就不活了!是不是程春明害的,你是還介意那件事嗎?那我就去把他殺了!"付成勵激動地說。但陳某回答:"你不要做傻事,我是覺得我們性格不合,和程春明根本沒關系。你就是這么偏激,我才不想繼續(xù)和你在一起,我受不了了,我們好聚好散吧。"
這次分手讓付成勵深受打擊,他把失戀的痛苦歸咎于程春明。在他看來,程春明作為老師,與學生發(fā)生不正當關系,破壞了他的愛情,必須為此付出代價。
三、致命關系:程春明與陳某的往事
3。1師生之戀:一段不倫的關系
程春明,1966年出生,法學博士,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他曾留學法國,學術水平較高,在知識產權法領域有一定造詣。程春明個性鮮明,被同事評價為"特立獨行",在學生中則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一些學生認為他學問很好,很有風度,上課時比較有特色;另一些學生則覺得他個性過于突出,不好接觸。
程春明的感情生活頗為豐富。他有過三段婚姻,第三任妻子也是他的學生。據(jù)了解,在第三任妻子懷孕期間,程春明仍與其他女學生保持著曖昧關系。
程春明與陳某的關系始于2003年,當時陳某還是中國政法大學本科生,而程春明已經(jīng)是已婚副教授。兩人的關系持續(xù)了一年多,直到陳某發(fā)現(xiàn)程春明已有家室,才提出分手。
"或許是因為學生對優(yōu)秀教師的天然崇拜,陳怡星被其深深吸引,并且多次和程春明發(fā)生過關系。"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然而,陳某后來向司法機關表示,她與程春明的關系是自愿的,并非被"潛規(guī)則"。
程春明對自己的行為似乎并不避諱。他曾在課堂上公開談論自己的感情生活,甚至拿與女學生的關系作為案例分析。這種行為在當時的校園環(huán)境中引起了不少爭議,但學校方面并未采取任何實質性措施。
3。2情感糾葛:三角關系的形成
付成勵與陳某的戀愛關系建立在一個復雜的情感背景之上。作為付成勵的初戀,陳某在他心中占有特殊地位。而陳某與程春明的過去,則成為了這段感情中揮之不去的陰影。
付成勵得知陳某與程春明的關系后,不但沒有嫌棄,反而對陳某更加呵護備至。他認為陳某是受害者,需要他的保護和關愛。這種心態(tài)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拯救者情結",即個體在面對他人的不幸時,產生強烈的保護欲望,甚至愿意為此承擔更多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