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晚:亞當的弟弟斯坦利·詹諾斯和妻子特麗薩·詹諾斯服用同一瓶泰諾后,斯坦利當晚死亡,特麗薩在兩天后(10月1日)死亡
?9月29日:27歲的瑪麗蓮·萊諾服用泰諾后死亡
?9月29日:31歲的瑪麗·麥克法蘭服用泰諾后死亡
?9月29日晚:35歲的空姐寶拉·普林斯服用泰諾后死亡
這一時間線顯示,所有的死亡事件都集中在短短兩天內,從9月28日瑪麗·克萊曼服藥開始,到10月1日特麗薩·詹諾斯去世為止。這一密集的死亡模式表明,投毒者很可能是在短時間內完成了所有的投毒行為,然后靜觀其變。
三、全面調查:尋找隱藏在暗處的投毒者
3。1強生公司的迅速反應
當強生公司(泰諾的制造商)得知這一悲劇后,立即意識到這可能會對公司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泰諾是強生公司的明星產品,到1982年,它已占據了止痛藥零售市場35。3%的份額,銷售額達到3。5億美元,占到強生公司總銷售額的8%,而利潤則占到公司總利潤的17%。
強生公司迅速采取行動,成立了特別工作組來處理這一危機。公司首先做的是召回所有可能受到影響的泰諾膠囊。強生公司召回了價值1。25億美元的編號為mc2880的3100萬瓶泰諾膠囊。這一決定雖然代價高昂,但展示了公司對消費者安全的重視。
為了找出問題所在,強生公司積極配合警方和監(jiān)管機構的調查。公司提供了10萬美元的懸賞,尋找有關投毒者的線索。同時,強生公司還開通了熱線電話,回答消費者的疑問,并為那些可能已經服用了有毒膠囊的人提供醫(yī)療建議。
3。2調查范圍的擴大
隨著調查的深入,警方很快發(fā)現,含有毒膠囊的泰諾瓶主要出現在芝加哥地區(qū)的六個商店。除了奧斯科藥店發(fā)現兩瓶含毒泰諾,其余五家商店各有一瓶"毒藥",每瓶中約有3到10粒被污染的膠囊。
調查人員開始追溯這些有毒膠囊的來源。他們首先確認了售出這些藥品的藥店,然后追蹤到了供貨商,最后追溯到了強生公司的藥廠。結果發(fā)現,這些含有毒膠囊的泰諾膠囊來自于賓夕法尼亞州和德克薩斯州兩家不同的廠區(qū)。
這一發(fā)現具有重要意義。從地理上看,這兩家工廠相距甚遠,而且只有8瓶泰諾出了問題,這表明問題不太可能出在生產線上,也不像是團伙作案的結果。因此,調查重點轉向了藥品的零售環(huán)節(jié)。
3。3投毒手法的還原
隨著調查的深入,警方逐漸還原了投毒者的作案手法。他們推測,投毒者很可能是在藥店購買了泰諾膠囊,然后將里面的藥物倒出,注入氰化鉀,最后再將這些有毒膠囊放回藥店的貨架上。
這一手法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當時的藥瓶包裝非常簡單,沒有任何防篡改設計。藥瓶口只塞了一點棉花,將里面注入氰化物之后再蓋上蓋子,根本看不出來被動過手腳。此外,當時的藥店也沒有安裝監(jiān)控攝像頭,這使得投毒者可以輕松地實施犯罪而不被發(fā)現。
根據氰化物對膠囊殼有腐蝕性的特點,調查人員推斷,投毒者的作案時間應該不會離藥品售出時間太遠。經過分析,警方認為投毒者很可能是在案發(fā)前一天,也就是9月28日,將這些有毒膠囊放回了藥店的貨架。
3。4線索梳理:千條線索中的嫌疑人
隨著調查的深入,警方收集到了超過1000條線索。這些線索來自各個方面,包括目擊者的證詞、可能的動機分析,以及各種可疑行為的報告。警方對這些線索進行了逐一排查,試圖找出那個隱藏在暗處的投毒者。
調查人員首先考慮的是,投毒者可能與泰諾的制造商強生公司有仇。因此,他們調查了強生公司的員工、前員工,以及可能對公司有不滿的人。但經過詳細調查,這一可能性被排除了。
接下來,警方考慮投毒者可能與這些銷售有毒泰諾的商店有矛盾。他們調查了這些商店的員工、顧客,以及可能與商店有過節(jié)的人。然而,這一調查方向也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
最后,警方得出結論,投毒者更有可能是一個隨機選擇目標的人,他可能就住在芝加哥地區(qū),對泰諾或強生公司懷有某種怨恨,或者僅僅是想制造混亂。
四、嫌疑人浮現:多個可能的作案者
4。1首位嫌疑人:化學愛好者碼頭工人
經過一個月的調查,警方鎖定了第一個主要嫌疑人。這是一名48歲的碼頭工人,同時也是一名化學愛好者。他所工作的倉庫經常為售出有毒泰諾的一家商店供貨。調查中發(fā)現,他曾經參加過"如何使用氰化物"之類的培訓,這使他具備了使用這種劇毒物質的專業(yè)知識。
在搜查他的住所時,警方發(fā)現了各式各樣的武器,還有一本可疑的書籍:《如何往膠囊里注毒殺人》。這些發(fā)現讓警方更加確信,他們找到了正確的嫌疑人。
然而,盡管警方強烈懷疑這位碼頭工人與泰諾投毒案有關,但他們始終沒有找到確切的證據來證明他就是兇手。警方以非法擁有違禁武器等罪名將其逮捕,并將他投進了監(jiān)獄。但之后的調查卻一直沒有進展,警方找不到有力證據可以將此人與泰諾案聯系在一起。最終,他以6000美元的代價獲得了保釋。
4。2自投羅網:勒索信引出的第二名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