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東家的帶領下,博社村的制毒活動變得更加公開和猖獗。村里的制毒廠房數(shù)量逐年增加,設備也不斷升級。村民們不再掩飾他們的制毒行為,甚至在村子里可以看到隨處堆放的化學原料和制毒設備。村里的部分空地和廢棄建筑物被改造成了臨時的制毒窩點,外人很難察覺其中的玄機。
隨著博社村制毒規(guī)模的擴大,制毒技術也在不斷"推陳出新"。制造冰毒的生產(chǎn)工序越來越簡單、周期越來越短、產(chǎn)量越來越大,價格也越來越便宜。1公斤冰毒從以前的幾十萬元,到后來的1萬元,甚至7000元也有交易。這種"高效"的生產(chǎn)模式,使得博社村的冰毒產(chǎn)量急劇增加。
博社村的制毒活動還帶動了周邊地區(qū)的發(fā)展,形成了集原材料購入、生產(chǎn)加工、成品銷售為一體的"毒品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鏈"。部分村莊制毒甚至達到了"家族式運作、產(chǎn)業(yè)化經(jīng)營、公開化生產(chǎn)"的程度。在博社村的影響下,陸豐的"三甲地區(qū)"(甲子、甲東、甲西三鎮(zhèn))成為了毒品的重要產(chǎn)地。
2。3防御體系:"法外之地"的形成
隨著警方對博社村制販毒活動的關注增加,蔡東家等人也開始加強村莊的防御措施。為了應對警方的打擊,博社村建立了一套嚴密的防御體系,使得這個村莊幾乎成為了"法外之地"。
首先,蔡東家組織了一支由村里年輕人組成的摩托車隊,作為"望風隊"。他們終日在博社村附近巡邏,一旦發(fā)現(xiàn)有陌生人靠近,便尾隨在他們的身后。到達村子后,將他們團團圍住。是以,村子中的一切,都嚴格保密,外界對此知之甚少。
其次,村里還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通訊系統(tǒng),一旦發(fā)現(xiàn)警方行動,便會迅速通知制毒分子轉移或藏匿。此外,村里還設置了多個觀察哨,密切監(jiān)視著村外的一舉一動。
更為嚴重的是,村民們?yōu)榱藢咕?,還私藏了各類武器,包括仿制槍支、土制手雷、弓弩,甚至還有AK47等殺傷性武器。這些武器成為了村民們對抗警方的"底氣"。
面對這種局面,警方的每次行動都變得極其危險。村里錯綜復雜的小巷成了警方的噩夢,視線被密集的房屋和雜物遮擋,執(zhí)法行動幾乎寸步難行。制毒分子對村莊的每一個角落了如指掌,警察卻像在迷宮中穿行,一不留神便會陷入被包圍的境地。
三、毒瘤根源:博社村制毒現(xiàn)象的深層剖析
3。1經(jīng)濟因素:暴利誘惑下的集體沉淪
博社村之所以會成為"中國第一毒村",經(jīng)濟因素是最主要的驅動力。在博社村,參與制販毒的收入與合法收入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種差距成為了村民們鋌而走險的主要原因。
據(jù)調查,博社村多數(shù)村民從事出海打魚、養(yǎng)殖蝦蟹和種植荔枝行業(yè),每月收入一千多元,而參與挑揀用于制造冰毒的麻黃草每天收入可達三百元。這種近10倍的收入差距,無疑是誘使村民鋌而走險、參與制毒販毒的主要原因。
"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這一地區(qū)的走私活動猖獗,讓當?shù)厝水a(chǎn)生一種賺快錢的心理,加上法治意識淡薄,他們漸漸走上了制售毒品的歪路。"陸豐市禁毒辦主任林春家說。
此外,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滯后,就業(yè)機會匱乏,也是導致村民選擇制販毒的重要原因。陸豐一些干部群眾認為,鏟除涉毒違法犯罪的土壤,還需幫助廣大村民尋找到合法脫貧致富的途徑。當?shù)卣M一步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規(guī)劃建設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的"三甲"工業(yè)園區(qū),加強漁港建設,改善水利工程以確保農田灌溉用水需要。
地方政府積極幫助當?shù)馗咝.厴I(yè)生、就業(yè)困難人員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yè),僅"三甲"地區(qū)就舉辦了10場企業(yè)用工招聘活動,目前已有4800多人達成就業(yè)意向、1600多人成功就業(yè)。但改變當?shù)亟?jīng)濟整體滯后的局面并非一蹴而就。據(jù)甲西鎮(zhèn)委書記陳少游介紹,甲西人口約14。5萬,人多地少,"整個甲西沒有一間像樣的工廠,農業(yè)耕作都是很原始的方式。"
3。2社會結構:宗族勢力與基層組織的雙重影響
博社村的制販毒活動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且愈演愈烈,與當?shù)靥厥獾纳鐣Y構密不可分。其中,宗族勢力和基層組織的作用尤為關鍵。
首先,博社村是一個宗族觀念十分濃厚的村落,村里人都是沾親帶故的蔡姓同宗。在這種宗族社會中,血緣關系成為了維系社會關系的重要紐帶,也為制販毒活動提供了天然的保護網(wǎng)。陸豐制販毒家族式、宗族式特征明顯,同宗同族的村民互相幫襯、利益共通,甚至連外竄制毒也是"集體行動"。
其次,基層組織的軟弱渙散,甚至是與犯罪分子同流合污,也是導致博社村成為"毒村"的重要原因。廣東省公安廳副廳長郭少波介紹說,博社村黨支部書記、副書記不但涉嫌直接參與制販毒,而且還涉嫌行賄協(xié)調"撈人"。其中,黨支部書記還是陸豐市人大代表、汕尾市人大代表。
"基層不牢地動山搖",村黨支部本應是黨在基層的堅強戰(zhàn)斗堡壘,但組織工作長期渙散的負面效果很難在短時間內被徹底消除。本刊記者2014年初在陸豐采訪時了解到,當?shù)囟厩榉磸偷年P鍵原因之一是部分村居基層組織長期癱瘓,如博社村"兩委"長期連辦公地點都沒有,原村支書蔡東家充當制販毒品"幕后老板"。
此外,當?shù)鼗鶎訄?zhí)法人員的腐敗也是導致博社村制販毒活動猖獗的重要因素。截至目前,當?shù)夭樘幍?0宗涉毒違法違紀案件中,牽涉21名黨政工作人員,包括3名派出所所長和部分民警。"本來都是死罪,按理說是有震懾力,但卻演變成重罪可以輕判,大罪變小罪,再加上巨額利益驅動,導致一些村民紛紛效仿。"廣東省公安廳禁毒局政委邱偉說。
3。3文化心理:扭曲的價值觀與集體失范
除了經(jīng)濟和社會結構因素外,文化心理因素也是理解博社村制販毒現(xiàn)象的重要維度。在博社村,長期的制販毒活動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扭曲的價值觀和集體失范狀態(tài)。
首先,"賺快錢"的心態(tài)在博社村廣泛存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這一地區(qū)的走私活動猖獗,讓當?shù)厝水a(chǎn)生一種"賺快錢"的心理,加上法治意識淡薄,他們漸漸走上了制售毒品的歪路。這種心態(tài)使得村民們對制販毒這種非法活動產(chǎn)生了認同感,甚至將其視為一種"正常"的謀生手段。
其次,法不責眾的心理也在博社村蔓延。當越軌人數(shù)眾多時,人們也會產(chǎn)生法不責眾、責任擴散的心理,并對自己行為的后果產(chǎn)生錯誤計算,而這種群體效應降低了越軌者的心理妨礙,對于越軌行為更加無所顧慮。在博社村,由于參與制販毒的家庭眾多,村民們普遍認為即使被發(fā)現(xiàn),也不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此外,博社村還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毒文化"。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制販毒被視為一種"能力"和"地位"的象征,而遵守法律、勤勞致富則被視為"無能"的表現(xiàn)。這種扭曲的價值觀進一步強化了村民們的制販毒行為。
最后,長期的制販毒活動也導致了博社村社會道德的淪喪。在博社村,制毒活動產(chǎn)生的污水和垃圾嚴重污染了當?shù)氐沫h(huán)境,導致"有水不能喝、有田不能種、有池不能養(yǎng)"。然而,村民們?yōu)榱俗非蠖唐诘慕?jīng)濟利益,對這種長期的環(huán)境破壞視而不見,甚至不惜犧牲子孫后代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