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烤制定型:
-烤箱提前預(yù)熱至上下火180c,預(yù)熱15分鐘(確保烤箱溫度穩(wěn)定,避免麻薯外焦里生);將烤盤放入烤箱中層,烤18分鐘(前10分鐘麻薯會膨脹,表面逐漸變硬;后8分鐘表面呈微金黃色,即可關(guān)火)。
-烤好后取出烤盤,放在冷卻架上晾涼至微溫(熱食時外脆內(nèi)糯,溫度過高易燙口;微溫時口感最佳,內(nèi)餡軟糯,外皮略帶嚼勁);待溫度降至50c左右,用毛刷在每個麻薯表面刷一層棗花蜜(蜂蜜遇高溫會流失營養(yǎng),微溫時刷最合適,增加甜潤感)。
5。二次裹粉與裝飾:
-準(zhǔn)備一個小碗,放入剩余的調(diào)味黃豆粉,將刷好蜂蜜的麻薯放入碗中,輕輕滾動,讓表面再次裹上一層黃豆粉(二次裹粉既能增加風(fēng)味,又能避免麻薯粘手,方便書童手持食用)。
-每個麻薯頂部放一顆完整的栗子肉(去核,提前煮軟,用牙簽固定,寓意“栗子暖心”),再撒上少許熟芝麻(呼應(yīng)食材,提升顏值,也方便識別)。
6。成品特點:
-麻薯表面裹著金黃的黃豆粉,芝麻點綴其間,頂部的栗子肉飽滿誘人,入口先是黃豆粉的醇香,接著是外皮的微脆,內(nèi)里的糯米軟糯裹挾著花生的油香與栗子的粉糯,蜂蜜的清甜在舌尖慢慢散開,咽下去后胃里暖暖的,不粘牙不膩口,頂餓感十足。小墨拿起一個,小口咬下,笑道:“這麻薯外脆里糯!抄書時吃一個,半天都不餓,手也不冷了!”阿硯嘗了一口,眼睛發(fā)亮:“姐姐,這比米糕有嚼勁,還有花生香味,師父寫書法時吃,肯定不犯困!”張掌柜的伙計來取米糕時,嘗了一個烤麻薯,當(dāng)即跑回酒樓——半個時辰后,張掌柜揣著食盒趕來,“晚星姑娘,這麻薯酒樓每日要七十個!客人酒后吃兩個,頂餓又解膩,比點心鋪子的還香!”這便定名為“晚星花生栗子烤麻薯”。
三、麻薯換經(jīng)書,甜糯滿書院
小墨捧著烤麻薯,吃得嘴角沾著黃豆粉,“姑娘,這麻薯我換三十個!給書院的先生和兄弟們每人一個,抄書累了吃,解乏又頂餓?!彼麖臅锍槌鲆槐揪€裝書,“這是先生們手抄的《論語》,字跡工整,給你和謝小哥讀,也算以書換暖。”
晚星接過經(jīng)書,指尖觸到泛黃的紙頁,墨香撲面而來。她用蘇繡娘送的“寒梅紋”錦緞包了三十個麻薯,分成三袋,用麻繩系好,遞給小墨:“小墨,這點心你帶回去,抄書累了吃一個,暖身又解乏,不夠了再來換。”
小墨接過錦緞包,小心翼翼地抱在懷里,又翻開一本經(jīng)書,“姑娘,我給你讀一段《論語》,也算謝過這甜糯的麻薯?!彼p聲念道:“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朗朗書聲伴著麻薯的甜香,漫向山塢的書院——先生們停下筆,側(cè)耳傾聽;書童們放下抄本,望著窗外;連院中的麻雀,都落在枝頭,似在聽書,書聲與甜香交織,成了冬日山塢最清雅的風(fēng)景。
阿硯捧著兩個麻薯,放進(jìn)畫夾旁的布袋里,“晚星姐姐,我回去給師父送兩個,師父讀了經(jīng)書,吃了麻薯,肯定能畫出《書院暖讀圖》!”他蹦蹦跳跳地離去,衣角沾著的黃豆粉,落在雪地上,留下淡淡的黃痕。
陳禾背著藥簍趕來時,簍子里除了草藥,還放著一小袋茯苓,“晚星姑娘,謝大哥!今日的麻薯夠不夠?我?guī)Я诵┸蜍?,孫先生說茯苓能安神,配花生栗子,既能頂餓又能安神,適合給抄書的書童們吃,免得抄書時心煩?!彼麌L了一個麻薯,點頭道:“這麻薯糯軟,書童們抄書久坐,吃這個正好,我等下給書院送幾個去,給先生們嘗嘗?!?/p>
晚星接過茯苓,笑道:“好啊,下次用茯苓配糯米,做些安神的麻薯,給兄弟們,抄書再晚也不心煩?!敝x景淵則在灶房煮起了花生栗子茶,放入少許紅糖,煮得茶湯醇香,盛在粗瓷碗里,溫溫的喝一口,暖身又解乏。
上午的陽光越來越暖,院中的雪漸漸融化,石板上曬著陳禾送來的茯苓,旁邊擺著剛做好的花生栗子烤麻薯,金黃的黃豆粉裹著糯白的麻薯,像一件件帶著甜香的小元寶。晚星坐在木案旁,翻看著小墨送的經(jīng)書,謝景淵端來兩碗花生栗子茶,遞過一碗:“冬日的點心,就該這般甜糯頂餓,既能填肚子,又能安神,比啥都實在?!?/p>
晚星喝著茶,看著院外的小路,小墨的書聲還隱約能聽見,忽然覺得,這山塢的日子,就像這花生栗子烤麻薯一般,藏著花生的油香、栗子的粉糯、黃豆的醇香,還有人與人之間最文雅的交換——書童的經(jīng)書,畫匠的畫,郎中的藥,樵夫的栗子,都成了冬日里最溫暖的慰藉。
正午時分,張掌柜的伙計推著小推車來取麻薯,車上放著十個竹籃,每個竹籃里都裝著花生栗子烤麻薯,蓋著油紙,香氣透過油紙散出來?;镉嬓χf:“姑娘,掌柜的交代了,這麻薯每日正午送七十個,客人吃了都說糯,昨日送的五十個,不到傍晚就賣完了!”
晚星與謝景淵坐在木案旁,喝著剩下的花生栗子茶,聊著明日要做的茯苓糯米麻薯。陽光灑滿的山塢,雪水順著屋檐滴落,花生栗子烤麻薯的甜香飄向書院的書桌、酒樓的餐桌、農(nóng)戶的小院,送到每一個抄書、授課、趕路的人身邊,讓這份冬日的暖意,撫慰了整個山塢。
午后,書院的王先生拄著拐杖走來,手里拿著個布包,里面是幾卷宣紙,“晚星丫頭,謝小哥,聽聞你們做了新點心,特意來換幾個,這宣紙是上好的徽宣,給你們畫畫、包點心都好用?!蓖硇切χb了四個麻薯,遞給王先生,王先生接過麻薯,咬了一口,“這麻薯甜糯,授課時吃一個,嗓子都舒服了!”
院外,小墨帶著幾個書童跑來,每人手里都抱著一摞經(jīng)書,“晚星姑娘,兄弟們都想來換麻薯,這經(jīng)書給你們送過來,先生說你們喜歡讀!”晚星笑著拿出幾個麻薯,分給書童們,書童們接過麻薯,小口吃著,笑聲混著書聲,飄得很遠(yuǎn),與院中的陽光一起,成了冬日山塢最溫暖的風(fēng)景。
暮色漸濃時,小墨抱著空布包趕來,“姑娘,麻薯都吃完了,兄弟們讓我再來換五個,晚上抄書還要吃?!蓖硇沁f過五個剛出爐的熱麻薯,“剛烤好的,熱乎著吃更糯?!毙∧舆^麻薯,揣在懷里,“謝謝姑娘!”他抱著經(jīng)書,腳步輕快地離去,懷里的麻薯香,暖了書院的夜。灶房的烤箱里,還剩著幾個麻薯,謝景淵取出一個,遞給晚星,“嘗嘗熱的,外脆里糯?!蓖硇且乱豢?,望著院外漸暗的天色,書聲似還在耳邊,麻薯的暖意從舌尖漫到心口,冬日的寒,仿佛都被這甜糯與書香驅(qū)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