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外屯田初見成效的捷報,如同春風吹入京城,也為顧廷燁——如今在朝堂新貴圈中聲名鵲起的“白燁校尉”,贏得了更大的政治資本與皇帝的進一步青睞。兵部幾件積壓已久、涉及軍需調配和邊關防務的棘手難題,在沈從興的力薦下,被皇帝點名交予“白燁”參詳對策。
顧廷燁蟄伏已久的鋒芒,終于開始在京城這片權力漩渦的中心,謹慎而精準地展露。
他并未直接入京,而是坐鎮(zhèn)邊關,以密折和心腹信使往來傳遞。幾份條理清晰、切中時弊、且極具可行性的條陳遞上御案,不僅直指問題核心,更提出了老辣狠準的解決之道,甚至預判了可能遇到的阻力及化解之法。其眼光之毒辣,手段之老練,布局之深遠,令龍椅上的帝王都為之側目,更讓那些原本對這位“驟升高位”的邊將心存疑慮的朝臣們,暗自心驚。
“此子……大才!”御書房內,皇帝放下手中朱批的奏折,對著侍立一旁的樞密使意味深長地嘆了一句。
“白燁”之名,在朝堂之上,開始與“能吏”、“干才”掛鉤。而這份來自邊關的、沉甸甸的“能干”,如同無形的籌碼,被顧廷燁巧妙地運用起來,其影響,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漣漪悄然蕩向了看似毫不相干的盛家。
盛纮最近頗有些春風得意。
他主管的工部清吏司,負責京畿水利修繕的一樁積年老案,因牽涉勛貴田莊侵占河道、地方官吏推諉扯皮,拖延數(shù)年,耗費錢糧無數(shù)卻進展甚微,成了他心頭一塊大石,更被御史臺屢次彈劾“庸碌無為”。就在他焦頭爛額、幾乎要引咎請辭之際,一份詳實的、蓋著靖邊軍關防大印的密函,經(jīng)由兵部某位與他交好的郎中之手,悄然送到了他的案頭。
密函中,不僅清晰羅列了侵占河道的幾家勛貴田莊的具體位置、侵占面積,更附上了其背后盤根錯節(jié)的關系網(wǎng),甚至……還有幾份看似無關、卻足以拿捏其中關鍵人物的陳年舊檔!更妙的是,信函末尾,以探討邊關屯田水利之法的名義,不著痕跡地提及了幾條疏通河道、既能解決水患又不至于過分觸動勛貴利益的“建議”。
這哪里是建議?分明是一份直指要害、可供操作的行動指南!
盛纮如獲至寶!他立刻依計行事,恩威并施,軟硬兼施。有了那份精準的情報和拿捏要害的舊檔,那些原本氣焰囂張的勛貴莊頭頓時偃旗息鼓。地方官吏見風使舵,工程推進勢如破竹!短短月余,這樁困擾工部多年的頑疾,竟被一舉蕩平!不僅省下了大筆錢糧,更贏得了上峰的嘉獎和同僚的刮目相看!
“好!好一個白燁校尉!真乃及時雨!”盛纮在府中書房,對著心腹幕僚,捻著胡須,紅光滿面,毫不吝嗇對那位素未謀面的邊關將領的贊譽,“此等見識手段,絕非池中之物!他日必是國之棟梁!”盛纮心中已將這位“白燁”引為貴人,暗暗記下了這份雪中送炭的人情。
與此同時,另一股更加隱秘、卻更易撩撥人心的暗流,在京城勛貴女眷的茶會、詩社中悄然滋生、蔓延。
“聽說了嗎?那位在西北立了大功的白燁校尉,聽說要議親了!”
“真的假的?是哪家閨秀有這等福氣?”
“這倒不清楚,只隱約聽說……似乎與盛家有關?”
“盛家?哪個盛家?”
“還能哪個?就是新近和海家結了親、女兒剛和賀家退婚的那個盛家唄!”
“盛家?他家女兒不是剛……”
“噓!此一時彼一時!聽說那位白校尉對盛家……頗為看重呢!前些時日工部那樁棘手案子,不就是……”
“哎呀!你這么一說……莫不是……看上了盛家哪位姑娘?”
“盛家如今適齡的……除了剛退婚的六姑娘,不就剩四姑娘和五姑娘了?四姑娘才名在外,五姑娘活潑嬌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