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普陀山:海上佛國與媽祖的影子
從東極返舟山主島,我便前往普陀山。這里不僅是佛教圣地,也埋藏著海民精神的依托。
普濟寺的鐘聲在清晨響起,香客絡(luò)繹不絕。大殿前香煙繚繞,一尊觀音像金面慈目,凝視著遠方的大海。
一位尼姑在廊下掃地,我向她問路,她卻輕聲問我:“你在找路,還是在找自己?”
我一時語塞。
她不等回答,又說:“海民不怕海,是因為心中有神;你要去更遠的地方,就得先安住心。”
我在山頂俯瞰群島,才明白,信仰對海島人而言不是裝飾,是與風(fēng)浪談判的契約。
在普陀山下的媽祖廟,我看見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孩子跪拜,她雙手合十,輕聲祈愿:“只求平安歸港?!?/p>
我不信神,但那一刻,我愿為這愿望低頭。
四、桃花島:海盜遺風(fēng)與浪里的人生劇本
我臨走前去了最后一處島——桃花島。
傳說中金庸筆下的武俠之地,現(xiàn)實中卻是一個曾被海盜盤踞、漁民耕海的歷史海島。
島上村落依海而建,老屋石墻風(fēng)蝕斑駁,一位穿藍布褂的老人坐在門口編織漁網(wǎng)。
他姓杜,笑容和藹,指著遠海說:“那邊是舊海盜道,過去船過都得給‘過海錢’。”
我說:“現(xiàn)在沒人收了吧?”
他搖頭:“現(xiàn)在是風(fēng)收,浪收。只不過,沒人管你交沒交,直接給你算總賬?!?/p>
他遞給我一根自制魚竿:“你寫書的,也該嘗嘗‘釣不著’的感覺。”
我坐在礁石邊垂釣半晌,果然一無所獲??晌颐靼琢?,這里的海,不養(yǎng)懶人,也不慣夢想,它只回饋真正等得住風(fēng)的人。
五、地圖與海上潮汐的序章頁
回到沈家門的夜晚,我坐在碼頭邊,攤開地圖。
舟山群島在紙上是一組跳躍的音符,在我眼中卻是一個廣袤的、被時間輕撫的活體。它不是陸地的延伸,而是人類文明對海洋的試探與堅持。
我在筆記上寫下:
“舟山,是中國通向大海的門縫。它不高聲,不喧嘩,卻日日迎風(fēng),夜夜撐網(wǎng)。‘地球交響曲’在此奏響海之章第一節(jié)——潮汐、燈火、咸味與信仰,構(gòu)成島嶼文明的第一拍?!?/p>
遠處燈塔再次亮起,一束光穿越夜霧,照向無邊的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