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拜訪了柳侯公園。
這座因紀念唐代柳宗元而建的公園,是柳州少見的靜土,園中松柏蒼翠,小徑曲折,竹影斜斜,一切仿佛都在低聲吟誦。
在柳侯祠,我站在柳宗元的雕像前良久。
這位一生仕途坎坷、被貶南荒之地的文學巨匠,卻在柳州留下無數佳句、無數善政。他修渠筑橋、育人興教,雖貶而不屈,雖遠而不怨。
我在祠堂外抄下一句《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p>
那不只是風景,更是一種氣節(jié)。
我寫下:
“柳宗元之于柳州,是文魂之于骨骼。他用沉默寫詩,用清貧興教。他是這座城里沉吟的那一聲低音,是山水中的靈魂,是歷史里不肯低頭的脊梁。”
四、美食咽喉:粉香龍骨里的煙火
你若來柳州,不吃螺螄粉,是一種遺憾。
但若只將螺螄粉當作“臭”,則是一種誤解。
我在東門市場旁的小巷中,找到了當地人口中的“老字號”。店主是一位阿婆,戴著白帽,動作熟練,一碗熱騰騰的粉下鍋,不一會,酸筍、炸腐竹、酸豆角齊上,辣油一潑,香氣四溢。
我吃得滿頭大汗,旁邊一位中年男人笑道:“別小看這碗粉,它養(yǎng)過柳鋼三代人?!?/p>
是的,螺螄粉不是小吃,而是生存之味,是生活的配角,也是城市的獨奏。柳州人把骨頭熬入粉湯,也把日子熬成歌謠。
我寫下:
“螺螄粉是柳州人的咽喉,是這座龍城的熱氣騰騰,是鋼鐵之外的一口溫柔,是在沉重生活下的一聲咂舌,是汗水流過嘴角之后的滿足。”
五、龍城之聲,百山回響
我站在馬鞍山山頂,看著柳江從城中穿過,煙火與晨光交織,城市如一條沉睡的龍,江是它的血脈,山是它的脊骨,風是它的呼吸。
這不是一座“漂亮”的城市,它有時沉重,有時喧嘩,有時粗糲,但它真實,它有節(jié)奏,它有自己的速度與呼吸,不慌不忙,卻從不止步。
我在《地球交響曲》的第一百零一頁寫下:
“柳州,是龍的低音,是火與水之間的呼吸之聲。它用鋼鐵寫旋律,用河流續(xù)節(jié)奏,用柳宗元的詩作曲,用螺螄粉的香氣收尾。這不是一座容易被愛上的城市,但一旦愛上,就再也放不下?!?/p>
我合上筆記本,背上行囊,回頭再望了一眼這座城。
“下一站,桂林。
山水是它的詩,江湖是它的夢,而我,帶著龍城的呼吸,將赴那一場畫卷之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