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山頂俯瞰南寧,整座城市如森林般鋪展,樓宇隱在綠意中,像被大地小心呵護(hù)的琴鍵。
山腳有一位僧人正在抄經(jīng),我向他合十。他只輕輕一笑:“城市再大,根還是土?!?/p>
我寫下:
“青秀山,是南寧留給天空的一段獨白。它告訴我:真正的城市,不是樓高路寬,而是是否愿意把一塊最高的土地交給樹、交給風(fēng)、交給歷史?!?/p>
四、民族廣場:多聲部合唱的城市中心
夜晚,我來到民族廣場。
這里是南寧的城市中軸,是一座民族與時代同框的舞臺。傍晚七點,燈光亮起,舞臺開始。幾位身穿各民族服飾的舞者輪番登場,有壯族的《敬酒歌》,有苗族的《蝴蝶舞》,還有瑤族的《山花戀》。
觀眾席中,孩子們坐在家長肩頭鼓掌歡笑,老人們點頭跟著哼唱,年輕人舉起手機(jī)拍攝,但無人打斷節(jié)奏,每一個人都在這場合唱中找到自己的音符。
我聽見主持人用壯話說:“南寧,不是一個民族的南寧,而是大家的南寧?!?/p>
我在廣場一角低頭寫下:
“民族廣場是南寧的合唱部,它不只唱給游客聽,也唱給這座城里的每一口鍋碗瓢盆、每一段老少鄉(xiāng)音。這里的多元不是展示,而是日常?!?/p>
五、地圖與綠城旋律的章節(jié)落筆
夜深,我站在江邊,聽城市最后一班公交駛過遠(yuǎn)橋,尾燈消失在榕樹濃影之中。
南寧不是一種聲音,它是一組旋律,有人用腳步走出節(jié)奏,有人用語言編織歌詞,有人用山水打底,有人用邊疆的寧靜寫入尾奏。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在第九十八頁寫下:
“南寧是一座城市與民族共舞的舞臺,一首綠意與人情共唱的合奏。它沒有喧囂的高潮,但它在每一處生活的細(xì)節(jié)里延展、環(huán)繞、悠揚。它是一座永不獨唱的城?!?/p>
我低聲說:
“下一站,來賓。
一座在歌與稻香之間等待我落腳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