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吳阿蒙。
離開蚌埠,我繼續(xù)南下。
車輪駛過千層稻田與隱隱煤山,遠(yuǎn)處城市輪廓初現(xiàn),帶著一種厚重卻不壓抑的氣息。濃霧繚繞中,有高聳的煙囪、列隊的貨車,還有一座座褪了色卻依舊挺立的老樓。
這是淮南。
一座以煤炭聞名的資源城市,也是中國近代工業(yè)化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她不像繁華都市那樣光鮮奪目,卻是無數(shù)城市燈火背后的支撐之手。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淮河支流八公山下、煤海之心、火光與塵土交織之地鄭重落筆:
“第187站:淮南。
她是黑色的,但從不冰冷;
她是沉默的,但從不疲倦?!?/p>
一、大通煤礦遺址:地下的火焰,地上的尊嚴(yán)
我第一站前往的是大通區(qū)煤礦遺址。
老礦口已不再運轉(zhuǎn),曾經(jīng)晝夜轟鳴的井塔如今靜立如碑。幾位退休礦工坐在礦井口邊打撲克,說笑聲中夾雜著幾句粗話,卻透著一種與塵土共生的驕傲。
一位白發(fā)老人遞給我一支香煙,問我:“你知道煤礦的聲音是什么樣的嗎?”
我搖頭。
他朝下指了指地面,“咚——那不是炸藥的響,是地底下幾億年的回聲。”
我寫下:
“淮南的煤,不是燃料,是一種記憶;
是那些黑乎乎、滿身汗的人,在地心處書寫的生之尊嚴(yán)。”
二、八公山下:豆腐之外的古義與今聲
第二日,我登上八公山。
這里不僅是淮南豆腐的發(fā)源地,更是一段三國往事與忠義傳說的發(fā)生地。山不高,卻險峻,松林如織,山風(fēng)吹動間仿佛還能聽見當(dāng)年八公策士在山中論道的余音。
山腳有座豆腐坊,老板是第七代傳人,仍然用石磨與井水制豆。
他端來一碗清湯豆腐,微笑著說:“我們這兒的豆腐,不求花樣,只求清白?!?/p>
我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