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吳阿蒙。
告別馬鞍山,我搭上一班江北方向的列車,穿過一座大橋,那橋橫臥于滾滾江水之上,像一道歷史與現(xiàn)實(shí)的分界線。
長江的風(fēng)從東南呼嘯而來,車窗外隱約可見鐘山起伏的剪影與紫金山腰的淡淡云煙。而城門之內(nèi),便是南京。
一座曾經(jīng)的“六朝古都”、民國首都,一度滄桑,又始終不屈。
她承載太多,失落太多,重建太多,卻從未停步。這里是中國歷史最厚重的一頁,也是未來最勇敢的起筆。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江河交匯、王氣匯聚、血與火淬煉之后的城中鄭重落筆:
“第193站:南京。
她是歷史的腳注,也是人民的注腳?!?/p>
一、中山陵:百年回望,一人之名與民族命運(yùn)
我第一站來到鐘山南麓,登上那座熟悉又莊嚴(yán)的石階。
這里是中山陵。
臺階一層層鋪開,我一步步走上去,陽光穿過山間松林灑在肩上,似乎整個(gè)山體都在低聲呼吸。一位抱著孩子的年輕父親說:“我小時(shí)候爸媽帶我來,現(xiàn)在我?guī)覂鹤觼??!?/p>
陵前廣場上,國父雕像靜靜佇立,眉宇深邃,一如百年前那個(gè)“喚醒舊中國”的誓言。
我寫下:
“南京的偉大,不在于她擁有多少帝王,
而在于那些為百姓而活、為民族而生的人,
在這里留下名字后,卻將靈魂融進(jìn)江山?!?/p>
二、南京大屠殺紀(jì)念館:沉默的灰墻,血淚的書頁
第二日,我緩步走入一座沉默的場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jì)念館。
整個(gè)館體低矮、灰冷,沒有一點(diǎn)裝飾,只有沉重。走廊盡頭,一堵墻上寫著:“三十萬人,不能被遺忘?!?/p>
一位中學(xué)生站在哭墻前,默不作聲。我看見她用紙筆記下碑文旁的一句:
“不是為了仇恨,而是為了不再重演。”
我站在“萬人坑”邊緣,不敢太久,只覺背脊發(fā)緊,心中泛起寒意。
我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