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亳州出發(fā),往東南不遠,列車緩緩駛?cè)肷糖?。晨曦正好,霧氣未散,車窗外的麥田濕潤如洗,隱隱可見一座古老卻堅韌的城市在薄霧中展開。
這是商丘,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一個承載著“商代起源”與“火文化搖籃”的地方。她不像洛陽、西安那般顯赫,也不似開封那樣繁復(fù),但她低調(diào)、古拙、卻堅定地守著自己的源頭敘事——一段文明的初光,一粒文明的火種。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豫東平原深處、商文明發(fā)端之地、烈火照耀過的土壤中鄭重落筆:
“第206站:商丘。
她不是帝國的終點,
她是文明的起點——從火光中走來,從大地上走遠。”
一、火神臺與閼伯臺:一把火點亮的文明起筆
我第一站,來到古火神臺。
這是一座建在高土臺上的廟宇遺址,相傳是商族先祖閼伯“以火紀時”的祭壇?;鹋_上,殘存的石柱斑駁依舊,香煙已散,草木瘋長。
一位本地老人說:“我們這地,祖祖輩輩拜火,燒的不只是香,是希望?!?/p>
我在火神臺邊點了一枝長香,看著它在晨風(fēng)中升起的青煙,腦中竟閃過文明初啟時的畫面——人類圍坐火堆、仰望星空、彼此取暖,彼此信任。
我寫下:
“商丘的火,不是燒盡一切的烈焰,
是穿越寒夜的光,是點亮未來的種子;
她不是戰(zhàn)火,她是炊煙?!?/p>
二、商丘古城:城中套城,墻下埋史
第二日,我來到商丘古城。
這是一座奇跡般保存完整的“城中三城”結(jié)構(gòu):外有護城河,中有磚城墻,內(nèi)還有夯土古城。城墻高大厚實,石階斑駁,仿佛每一塊磚下都壓著一頁史書。
我走進一戶老宅,主人正在磨豆腐。他說:“我們家就在城墻根下住了四代人,孩子出去讀書了,我留著這鍋磨漿的聲音?!?/p>
我端起他遞來的豆?jié){,溫?zé)?,醇香?/p>
我寫下:
“商丘的城,不是景區(qū)化的布景,
而是時間里住著人的墻;
她看過兵火,看過安寧,但從沒搬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