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吳阿蒙。
當火車穿過德州平原上的田野,抵達聊城站時,我站在車門口,看見窗外一道不甚起眼的水渠在城市邊緣緩緩流淌,像是一封未封口的舊信,向我悄然述說著這座城的過去與現(xiàn)在。
聊城——水城,是它被冠以的古名。北方少有的江南式布局,九河下梢的地理格局,讓它既沾染黃河的雄渾,又有運河的婉約。它既是古代冀魯交通之要沖,也是一座在時間的褶皺中默默流淌的城市。
我打開《地球交響曲》,輕輕在“聊城”二字旁做了個紅點,這意味著:我要讓這座城不再只是地圖上的一個名字,而是我的下一篇章。
一、水上古城:在護城河中緩緩呼吸的記憶
我從市中心步行到東昌湖邊。湖心之上,是被譽為“江北水城明珠”的聊城古城。環(huán)城水系猶如玉帶環(huán)腰,將古城隔絕于喧囂之外。
我選擇租一只小舟,緩緩蕩入水面。一時間,城墻、塔樓、古街、黛瓦紅墻,皆從水中浮出,仿佛我不是在船上,而是在舊時光里漂泊。
船夫是位五十多歲的中年人,操著地道的魯西口音。他一邊劃槳一邊說:
“這水城,比你想的還老。從金代起就有了這護城河,是北方少有的‘水包城’。東昌湖,古時候叫‘陽谷陂’,水就是命根子?!?/p>
我點頭,把手伸入湖水,涼意沁骨。這水,不只是景觀,更像是這座城市的肺,哪怕城市現(xiàn)代化的鋼筋水泥早已包圍四周,古城的脈搏依舊在水波中跳動。
我寫下:
“聊城之古,不在博物館,在水面倒影中。
它不是被保護的文物,而是流動的活物?!?/p>
二、山陜會館與運河遺夢:一城兩道,一脈雙承
我登岸,沿著古街走入山陜會館。
這是運河時代最重要的遺存之一,磚雕木刻之繁復令人驚嘆。大廳之中,一面面石碑刻錄著商賈云集時的榮耀。講解員說:“這里是山西、陜西商人在聊城做生意時修建的會館,是清代北方商業(yè)文化的代表。”
我閉上眼,仿佛能聽到商賈的吆喝聲、算盤的噼啪聲,還有運河碼頭的喧鬧。一條大運河,連起南北;一座小聊城,盛夏百業(yè)。
那是一個以水為路、以誠為商的年代。
如今運河不再通航,但沿岸的街巷仍保留著曾經(jīng)的命名:“大碼頭街”、“運河東岸”、“商貿(mào)胡同”……
這些地名,是時間的坐標,也是一座城如何記住自己曾經(jīng)身份的方式。
我寫下:
“一城,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