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岸,在巖畫下的村落短暫停留。這里住著幾戶壯族人家,村口掛著稻草編的魚簍與布旗,家家竹樓,屋檐高翹。
一位老奶奶坐在石墩上削竹條,她穿著藍(lán)布衣裳,身后是正在炊飯的灶臺(tái)。她看我一眼,問覃老板:“這人從遠(yuǎn)地來的吧?”
我笑著問她怎么知道。
她說:“你鞋子干凈,沒走過我們這條山路。”
我問:“這山路是?”
覃老板笑道:“是古時(shí)的壯人古道,走貨、走親、走兵的路?!?/p>
我跟著他們沿著山腳小道前行,果然是用石塊鋪就,已被時(shí)間磨得滑亮。兩旁雜草叢生,路邊石碑上刻著模糊的壯文和漢字。
他們說,這里是曾經(jīng)“走馬幫”的路,也是祖先去拜花山的必經(jīng)之地。
我寫下:
“路是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繩索,不一定通向遠(yuǎn)方,但一定通向心里?!?/p>
四、夜游左江:火把、歌聲與逆光之船
晚上,覃老板帶我坐上了一艘裝飾著火把的小船,他說:“今晚你有福,村里年輕人要表演‘花山祭歌’。”
船緩緩行于左江,兩岸點(diǎn)起火光,回蕩著壯麗的歌聲。那是一種我聽不懂的旋律,卻讓人情緒莫名涌動(dòng)。
對(duì)岸的巖壁上被火光映照出斑斕的色彩,巖畫仿佛復(fù)活,跳躍于火影之中。
船中央,一個(gè)青年身著羽毛冠飾、赤腳舞蹈,每一步都踩在鼓點(diǎn)節(jié)奏上。他高舉一塊染紅的布,向巖壁鞠躬。
覃老板小聲說:“他在跟祖先請(qǐng)?jiān)?,保我們年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p>
我輕輕合上眼,腦海中浮現(xiàn)那一幅幅巖畫,我仿佛聽見了那些手持弓箭、腳踏山巖的古人們,在火光中起舞,在山水間歌唱。
我寫下:
“文明不是沉睡在博物館里的,它藏在火光中,藏在山壁上,藏在我們還愿意歌唱的那一瞬?!?/p>
五、地圖與巖音之谷的呼吸章
夜深,我坐在竹樓二層,身下是左江溫柔的水聲,身旁是竹窗上映著巖壁余火的微光。
我攤開地圖,用紅筆連起寧明縣城、左江主干、花山巖壁、巖下古村與壯人古道,構(gòu)成一條河谷中的曲線,仿佛一根拉緊的琴弦,而這片山水,就是它的共鳴箱。
我寫下:
“寧明不是繁華之地,卻是廣西文化的脈搏?!兜厍蚪豁懬吩诖俗囗憥r音之章,火光是音符,巖畫是歌詞,壯人之歌,是來自兩千年前的低吟。在這里,每一滴水都記得祖先的臉,每一塊石都回響舊時(shí)的名字。”
我抬頭望向夜色中那塊高懸的巖壁,它在月光下安靜佇立,像一個(gè)永不謝幕的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