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上“為國為家,修身齊家”的楹聯(lián)映入眼簾,我靜靜站在廳前。陽光從鏤空的磚花落在青石板上,如一場無聲的書香流淌。
一位學(xué)生模樣的女孩正在速寫,她說:“我不是美術(shù)生,但就是想把這里畫下來?!?/p>
我問她:“為什么?”
她輕聲答:“因為它不會變,也許哪天,我就需要一個不變的東西?!?/p>
我寫下:
“廣州的書卷氣不在學(xué)府,而在民居。不是朗朗讀書聲,而是日積月累中留下的一種‘識大體、懂進退、知遠近’的氣質(zhì)?!?/p>
四、老東山口:民國遺夢與文人清風(fēng)
我漫步至東山口。
這里是民國時期文人聚居之地,如今則是廣州最具“文藝氣”的街區(qū)。紅磚別墅、鐵藝陽臺、木門、藤窗,處處透著舊時光的溫度。
我走入一間書店,名為“風(fēng)月堂”。老板是一位年近四十的男士,正在為一個孩子講《紅樓夢》的片段。
我問他:“你覺得廣州是個適合讀書的城市嗎?”
他說:“廣州讀書不多說,但骨子里很講究。你看,那位炒粉的阿姨,曾考上過中山大學(xué)。”
我笑:“那為什么不去?”
他說:“她要養(yǎng)家。但她炒粉用的鹽還是最好的食用鹽,講究。”
我寫下:
“廣州的文人氣不是穿在身上,而是藏在每一道火候剛好的小菜里。它不是炫耀的光,而是廚房里那盞永遠不熄的燈?!?/p>
五、地圖與協(xié)奏章的重拍段
夜里,我站在珠江畔,燈火映著水波,廣州塔在遠處閃爍著七彩燈光,一如這座城市本身的氣質(zhì)——既含舊夢,也擁新潮。
我攤開地圖,從東莞到廣州,節(jié)奏從制造的底音轉(zhuǎn)為文明的交響,從勞動者的力量切入文化人的柔光。
我寫下:
“廣州是《地球交響曲》中的協(xié)奏曲,它不是一枝獨奏,而是多個旋律的交匯之場。從十三行的海風(fēng),到書生街角的詩意,從煙火味到國際范,它不是拼貼,而是融合。它讓中國面向世界,也讓世界聽見嶺南?!?/p>
江水依舊滾滾向前,而我已準(zhǔn)備迎來下一場交響的轉(zhuǎn)換。
我輕聲說:
“下一站,是佛山。
那是南獅騰躍、陶窯之火與工匠精神的擊打之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