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幫行至山口的第三個夜晚,天未破曉,營地四周已被風雪吞沒。我坐在一塊被風打磨光滑的巖石上,望著西南方的夜空。星辰密布,像鑲在深藍天幕上的鹽粒,而腳下的大地,則在微光中緩慢隆起。
一位藏族青年在營火旁喃喃低唱,那是我第一次聽到用藏語演唱的《康定情歌》。
那一夜,折多山的風從天際吹下,也吹開了我心中尚未翻閱的地圖頁。
我知道,我將走入中國大地的又一層:藏漢之間、風雪之下的康定。
一、折多山口:雪線之門與川藏第一嶺
清晨,馬幫在霜雪中起程。我們沿著折多山的盤山古道前行。山勢起伏如刀刃,路面鋪著被冰雪覆蓋的碎石,車輛無法通行,只能依賴騾馬與雙腳。
阿青是此次帶路的藏族青年,他年紀不大,卻有一種沉穩(wěn)而安靜的力量。他指著不遠處一個高聳的石塔:“那是風之眼,藏民走長路時都會繞它三圈?!?/p>
我問:“為什么?”
他說:“因為風有性格,你要禮敬它,才不被吹走。”
我笑著點頭,心卻被那句話攥緊:在這里,連自然都是一個有脾氣的存在。
登上山口時,云霧瞬間散去。折多雪峰如大佛般矗立眼前,陽光灑在山巔,反射出冰藍色光芒,仿佛是一位沉默而莊嚴的守門人。
地圖中,這一段被注為“中國屋脊邊緣”,而我腳下的每一步,都踩在歷史與地理的轉(zhuǎn)折點上。
二、康定城下:嘉絨藏區(qū)的交匯點
下山時天已近午,沿折多山腳盤旋而下,一片盆地出現(xiàn)在山脊陰影之中——那是康定城。
這里不同于藏地更深處的粗獷,也有別于川地的婉轉(zhuǎn),它是東西南北文化的揉合點。
進入老城,我被導入一家藏漢混居的旅舍,老板是一位康定本地的漢族女子,姓黃。她笑著說:
“康定是個有故事的地方,每家墻上都能聽見歌,每條街頭都踩過腳步聲。”
旅舍大廳有一面巨大的情歌墻,貼滿了游客手寫的歌詞與祝福,一位客人正在撥吉他彈唱那首熟悉的旋律:
“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喲……”
我坐在角落,閉上眼,一種奇特的感受涌上心頭——那旋律,像是大山的回音,又像是游子的低語。它不是歌,它是一個民族千百年來對愛情、自由與土地的認同詠嘆。
三、跑馬山上:藏式寺廟與漢風樓閣的并存
第二日,我獨自登上康定城東的跑馬山。
山不高,但地位重要,既是藏區(qū)朝圣地,也是漢人對康定認知的地標。在山頂,有一座結(jié)合藏漢建筑風格的寺廟——木結(jié)構(gòu)樓閣,朱紅檐角與白色墻身,莊重而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