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司通像一個最虔誠、最專注的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草堂寺的日常韻律中,沉浸在玄奘留下的那些浩如煙海的佛經典籍(通過偷聽講經)所闡述的宇宙觀里。它觀察,它模仿,它思考。那些曾經高深莫測的概念——“緣起性空”、“諸行無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它對露珠、鐘聲、火焰、呼吸的細致體悟中,逐漸褪去了玄學的光環(huán),顯露出直指宇宙運行規(guī)律的鋒利棱角。
一個核心的認知,在它心中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堅定:地球的能量法則,其精髓在于“循環(huán)”、“流轉”與“共鳴”。能量并非儲存在某個特定的“倉庫”(如尼巴魯?shù)哪芰亢诵幕驈姶蟮膫€體血脈),而是彌漫在天地萬物之間,在風火水土的流轉中,在生命的呼吸代謝中,在聲音的傳播振動中,在物質的生滅變化中…它無處不在,卻又無法被強行占有或囤積。想要利用它,唯一的途徑不是去“攫取”和“命令”,而是去“融入”這循環(huán),去“理解”萬物運行的“勢”,去找到那個能與天地萬物產生“和諧共鳴”的頻率!如同露珠順應重力與葉片的結構,如同鐘聲引發(fā)空氣與塵埃的共振,如同呼吸契合身體的節(jié)律。
“我的路…不在對抗,而在融入…不在凝聚,而在流轉…不在顯赫,而在共鳴…”這個念頭如同磐石,牢牢地扎根在司通的心底。它徹底放棄了恢復尼巴魯舊日力量的執(zhí)念。那條路,在此界法則下,注定是死胡同。它要尋找的,是一種全新的、屬于“地球司通”的生存與力量之道——一種順應天地、如同水般流動、如同風般無形的“乾元之道”!
決心已定,司通在一個月圓之夜,悄然離開了生活數(shù)年的草堂寺,再次深入終南山的更幽邃處。這一次,它不再茫然無措,而是帶著明確的目的:尋找一個能最大限度接觸自然本源韻律、徹底隔絕塵世干擾的地方,進行最終的參悟與蛻變。
它在險峻的峰巒間跋涉,在云霧繚繞的深谷中尋覓。最終,在一道飛瀑轟鳴、水汽氤氳的絕壁之下,它發(fā)現(xiàn)了一處天然形成的石臺。石臺半懸于空中,下方是奔騰的澗流,上方是陡峭的崖壁,一道如銀練般的瀑布從極高處墜落,在石臺前方砸入深潭,激起漫天的水霧,在陽光下折射出絢麗的彩虹??諝庵谐錆M了負氧離子和水分子劇烈碰撞產生的清新氣息,也彌漫著濃郁的水行靈韻。巨大的轟鳴聲無處不在,形成一種奇特的、能滌蕩心靈的“白噪音”。
這里,水流的“勢”磅礴無匹,風與水霧的流動軌跡清晰可感,陽光穿透水汽形成變幻莫測的光柱…天地間最原始、最活躍的能量流轉在這里匯聚、碰撞、生生不息。
“就是這里了?!彼就ㄐ闹心睢Kp盈地躍上石臺,找了一處相對干燥、又能被水霧微微浸潤的角落,盤踞下來。它調整呼吸,模仿著僧人的禪定姿態(tài),緩緩閉上了金色的眼睛。這一次,不是為了感應體內枯竭的靈能,而是將全部的意識,如同最精密的探測器般,無限地向外擴散、延伸,去捕捉、去解析、去試圖融入這片天地間無所不在的“韻律”!
最初的嘗試極其艱難。瀑布的轟鳴震耳欲聾,強大的聲波能量如同實質的巨錘,不斷沖擊著它的感官和心神,讓它難以集中。水霧的冰冷潮濕包裹著它,與它體內殘留的、渴望溫暖干燥的尼巴魯本能產生沖突。無處不在的水行靈韻雖然濃郁,卻如同滑不留手的游魚,難以被它那習慣了“強行捕捉”的意念所把握。
它感到煩躁,意識如同暴風雨中的小船,在混亂的能量流和信息流中劇烈顛簸。好幾次,它幾乎要放棄,想要睜開眼逃離這令人窒息的轟鳴與潮濕。
然而,玄奘誦念《金剛經》的聲音,如同定海神針般在它混亂的腦海中響起:“…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不住于相…降伏其心…”司通猛地警醒。它意識到自己又陷入了過去的窠臼——它在下意識地“抗拒”這瀑布的轟鳴,試圖“分析”這水霧的流動,想要“抓住”這彌漫的靈韻!這還是在對抗!還是在執(zhí)著于“相”!
它深吸一口氣(帶著濃郁水汽的空氣),強迫自己放下所有的“想要”和“抗拒”。不再試圖去“理解”轟鳴,而是讓自己“成為”轟鳴的一部分;不再試圖去“捕捉”水霧,而是讓自己“化入”水霧的飄渺;不再試圖去“吸收”靈韻,而是讓自己敞開,去“感受”靈韻如何在這方天地間自由地穿梭、流淌…
一種奇妙的“放下”感油然而生。當它不再對抗那震耳欲聾的聲音,那轟鳴聲竟?jié)u漸褪去了“噪音”的刺耳外衣,顯露出其內部蘊含的、如同大地脈搏般的雄渾節(jié)奏。這節(jié)奏與下方澗流奔涌的嘩啦聲、水珠拍打巖石的噼啪聲、甚至風吹過崖壁縫隙的嗚咽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曲宏大而和諧的“山水交響”!
當它不再試圖抓住水霧,而是讓意識隨著水霧輕盈飄蕩時,它“看”到了!無數(shù)細微的水分子,在陽光的照射下,在氣流的托舉中,在聲波的振動里,做著無規(guī)則卻又充滿生命力的布朗運動!它們彼此碰撞、聚合、分離,形成瞬息萬變的微小氣旋和水滴雛形。陽光的能量(光子)穿透它們,被折射、散射,形成迷離的光暈。這不再是冰冷的水汽,而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進行著能量交換(動能、熱能、光能)的微觀宇宙!
當它徹底敞開身心,不再執(zhí)著于“吸收”,只是純粹地“感受”彌漫的水行靈韻時,一種前所未有的、清涼而溫潤的“觸感”,如同最細膩的絲綢,輕輕地包裹了它的意識,浸潤了它干涸的靈覺。這靈韻并未被它“吸收”進體內成為可控的能量,而是如同溪水流過鵝卵石般,自然地從它的“存在”中流過,留下一種被滋養(yǎng)、被撫慰的奇妙感覺。它并未“擁有”這能量,卻實實在在地“沐浴”在其中,成為了這能量流轉之河中的一塊“石頭”,被沖刷,被滋養(yǎng)。
就在這種“無我”、“無求”、“無住”的純粹感知狀態(tài)下,司通體內那沉寂的、如同頑石般的神王血脈核心,再次產生了異動!這一次,不再是微弱的共鳴震顫,而是一種更深層的、仿佛冰層下暗流開始涌動的“松動”感!
它感到自己那無形的意識,在高度專注和徹底放松的矛盾統(tǒng)一中,在融入天地韻律的奇妙體驗里,似乎突破了某個看不見的臨界點!仿佛有一層隔膜被捅破了!意識不再是局限于顱腔內的“指揮官”,而是無限地彌散開來,與周圍彌漫的水霧、流動的光線、振動的空氣…不,是與構成這一切的、最基本的能量粒子(或許可以稱之為“靈子”?),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水乳交融般的緊密聯(lián)系!
就在這意識彌散、與萬物能量粒子交融的巔峰狀態(tài),司通那強大的、源自神王血脈的本源核心,終于被徹底“激活”了!但這種激活,并非尼巴魯式的能量噴發(fā)!
嗡——!
一聲只有司通自己能“聽”到的、源自靈魂最深處的宏大嗡鳴,如同開天辟地的第一道驚雷,驟然在它意識海中炸響!沒有狂暴的能量洪流,沒有刺目的光芒爆發(fā)。一股難以言喻的、精純到極致、卻又溫和如同初春暖陽的“本源”,從那核心的最深處流淌出來。
這股“本源”流淌而出的瞬間,便與它那彌散于天地間、與無數(shù)能量粒子交融的意識,完美地連接在了一起!
剎那間,司通“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不,是“感知”到了一個超越視覺、超越聽覺的、純粹由能量流動構成的宇宙!
在他的意識感知中,整個終南山,不,是整個目力所及、意識所覆的天地,都“活”了過來,呈現(xiàn)出令人目眩神迷的圖景:
光的粒子之河:不再是刺眼的陽光,而是億萬顆極其微小、跳躍閃爍的金色光粒(光子)組成的浩瀚長河!它們從遙遠的太陽奔涌而來,穿透稀薄的大氣層,如同金色的洪流注入終南山。洪流遇到高聳的山峰,一部分被山體“吸收”(轉化為熱能,司通能“看到”山峰內部緩慢升騰的熱粒子流),更多的則被“折射”和“散射”。無數(shù)光粒撞擊在瀑布飛濺的水珠上,瞬間被折射、分裂,化作七彩的虹霓微粒,如同炸開的煙火,歡快地跳躍著,將能量傳遞給水珠(使其升溫蒸發(fā)加速),自身則改變了方向和頻率(波長),化作彌漫的、溫暖的紅外光子和可見的彩色光子,彌散在空氣中,照亮了水霧,也溫暖了巖石和土壤。土壤吸收這些溫暖的光粒子,內部蘊含的種子仿佛被喚醒,司通甚至能“感知”到極其微弱、卻充滿生機的植物生命靈韻在土壤深處萌動。
水的形態(tài)之舞:上方墜落的瀑布,在司通的感知中,不再是連綿的水幕,而是由數(shù)不清的、高速運動的藍色水屬性能量粒子(水分子團簇)組成的狂暴洪流!它們攜帶著巨大的勢能和動能,狠狠砸入下方的深潭。撞擊的瞬間,無數(shù)粒子被炸飛,化作更細小的、彌漫的白色水霧粒子(氣態(tài)水分子),裹挾著撞擊產生的聲波能量(表現(xiàn)為高頻振動的透明漣漪),升騰而起。一部分水霧粒子在上升過程中,遇到冰冷的崖壁,能量(熱量)被巖石吸收,粒子運動速度減慢,重新凝結成微小的液態(tài)水滴(表現(xiàn)為藍色粒子重新聚集),沿著巖壁滑落,匯入溪流。而深潭中的水,大部分則繼續(xù)奔流向下,藍色的粒子流裹挾著溶解的礦物質(微弱的土黃色粒子)和少量空氣(透明氣泡),在嶙峋的河床間激蕩、回旋,不斷與河床的巖石(深沉的土褐色、金屬色粒子團塊)碰撞,將動能轉化為熱能(微弱的紅色粒子逸散)和聲波(振動漣漪),自身能量也在不斷衰減、彌散。這是一個永不停歇的、宏大而精密的能量流轉與形態(tài)變化的舞蹈!
風的靈動之息:無處不在的風,在司通的感知里,是無數(shù)青綠色的、極其活躍的氣流粒子(空氣分子)的集體運動。它們并非無序亂撞,而是遵循著巨大的壓力差和溫度差形成的“勢”!山脊高處的冷而密集的粒子群(高壓區(qū))如同沉重的幕布,沿著山坡向溫暖的山谷(低壓區(qū))“流淌”傾瀉,形成下坡風(青綠色粒子流如瀑布般下瀉)。而山谷中被陽光曬熱的、活躍膨脹的粒子群(紅色暖意粒子增多)則變得“輕盈”,努力上升,試圖去填補山脊上方因粒子流走而產生的空缺,形成上升氣流(青綠色粒子流螺旋上升)。這些上升與下降的氣流粒子流在山谷間相遇、糾纏、對沖,形成大大小小的氣旋和渦流。風粒子流掠過樹梢,與樹葉(充滿生機的翠綠色粒子團)摩擦,帶走水汽(微小的藍色粒子),同時也將樹葉吸收轉化的部分光能(微弱的金色粒子)裹挾著吹向遠方。它們穿過巖石的縫隙,發(fā)出嗚咽的哨音(振動漣漪)。風的流動,就是天地間熱量(溫度差)和壓力進行平衡的宏大呼吸!
大地的脈動之核:腳下的巖石,不再冰冷死寂。在司通的感知中,它是由無數(shù)致密的、緩慢脈動的土黃色和金屬色粒子(代表巖石礦物、金屬元素)構成的巨大聚合體。這些粒子并非靜止,而是在極其緩慢地、以地質年代為尺度的進行著能量的傳遞和物質的轉化。司通能隱約“觸摸”到來自大地深處的、微弱卻恒久的地熱流(暗紅色粒子流),如同血液般在巖層的縫隙間緩緩流動。巖石在日夜溫差下熱脹冷縮產生的極其細微的應力變化(粒子間的張力與壓縮),在水流的侵蝕下緩慢溶解、崩解(粒子從巨大的聚合體上剝離,化作微小的沙粒粒子流被水流帶走)…這一切,都構成了大地深沉而緩慢的能量代謝。他甚至能極其微弱地感應到,在極深的地底,那曾經熟悉的、屬于尼巴魯神王核心碎片的、如同沉睡心跳般的脈動(極其微弱、幾乎被大地脈動掩蓋的暗金色漣漪),它依舊存在,依舊在緩緩釋放著能量,滋養(yǎng)著、也改變著周圍的地脈。
這是一個由無數(shù)種色彩(代表不同屬性能量)、無數(shù)種形態(tài)(粒子、波動、力場)、無數(shù)種運動軌跡(奔流、飄散、旋轉、振動、緩慢脈動)交織而成的、無比恢弘壯麗又無比精密復雜的能量生命圖景!每一種“存在”,無論是一塊石頭、一滴水、一縷風、一束光,甚至是一片樹葉、一只飛鳥,都是這宏大能量流轉網(wǎng)絡中的一個節(jié)點,都在進行著能量的吸收、轉化、釋放和傳遞,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參與著這永恒的宇宙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