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富民,內修外拓。
靠什么實現?
不止是向外開拓疆土、提升國力,更要解決眼下潛藏的隱患。
畢竟,開疆拓土耗時太久,出兵征戰(zhàn)也得名正言順,過于被動。
比如這次的“高麗”,遠在天邊,真要動兵,又得耗費大量精力。
可軍制改革就不一樣了。
毫不夸張地說——
自從洪武皇帝確立軍戶制,號稱“軍農一體”以來,大明的隱患就已悄然埋下。
簡單來說,明軍采用的是衛(wèi)所制度。
比如后人熟知的“錦衣衛(wèi)”,還有眼下提及的鐵嶺衛(wèi),都是衛(wèi)所的一部分。
一個“衛(wèi)”的編制,大概有五千七百多人。
下面設有千戶、百戶、總旗、小旗等層級。
千戶與百戶,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他們統(tǒng)領的人數規(guī)模。
總旗,管轄五十人。
小旗,統(tǒng)帶十人。
這一制度,是老爺子頗為自豪的創(chuàng)舉。
他曾豪言:“咱養(yǎng)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這話聽起來,確實很有氣魄。
不能否認,在洪武初年,衛(wèi)所軍戶確實做到了自給自足,開墾土地,實現軍農一體。
可問題也隨著制度的推行逐漸浮現。
制度剛設立時,或許確實有效。
但人,終究會變。
一人為軍戶,世世代代皆為軍戶。
身份被固定,階層難以流動。
不過十年光景,這些軍戶便漸漸淪為百戶、千戶手中的私人武裝。
一旦軍隊變成地方將領的私兵,洪武皇帝當年引以為傲的“養(yǎng)兵百萬、不費一粒米”的承諾,也就成了空話。
大明末期朝廷的衰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遼東一帶的將領家族長期養(yǎng)寇自重,年年向朝廷伸手,索要巨額軍費糧草,最終拖垮了國家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