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決心改革,也必須改革!
他要將文教重塑,不再拘泥章句,而轉向百工實務,讓學問真正服務于民生國計。
可惜的是,這個時代,王陽明尚未出世。
若此人已在,單憑一句“知行合一”,便足以震動天下學林。
屆時,朱雄英便可順勢推動新政——
以文教立國,以百工興邦。
“這條路注定艱險,但非走不可?!?/p>
朱雄英低聲說道。
“外患易除,心障難破?!?/p>
他清楚得很,一旦自己的主張公之于眾,必將激起無數(shù)文人的激烈反對。
這已不是簡單的利益調整,而是動搖了他們的立身之本。
他們怎會沉默?
可該做的事,終歸要做。
況且,布局早已開始。
就在此次事件中,當楊士奇被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團團圍住時,朱雄英突然現(xiàn)身,向其提出一項國策:“北境之敵,務求根除?!?/p>
此舉并非偶然。
他的用意十分明確——
就是要讓太子朱標、太祖皇帝以及滿朝文武,親眼看到國子監(jiān)如今的亂象。
此刻,大殿之內,監(jiān)生跪伏如麻,祭酒低頭不語。
朱雄英目光微動。
有時候,破局之機,就藏在一場風波之中。
主動與被動,帶來的結局截然不同。
若由朱雄英率先開口提起此事,難免顯得刻意,甚至招來非議。
局勢如今已變。
國子監(jiān)那些監(jiān)生先犯了規(guī)矩!
這反倒讓朱雄英有了正當理由,名正言順地出手。
但在行動之前,他還需確認一件事。
必須見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