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奇心中亦有波瀾。
他清楚,自己剛借皇長孫之名,獻平北之計,已然功成。
按常理,今日朝議至此便可收束,余下之事,自有天家決斷。
但他不愿止步于此。
他有自己的志向,也有士人的傲骨。
那番北疆對策,雖出自其口,實由皇長孫點化而成。
世人只會記他傳聲之功,難見其思辨之深。
恰巧。
這些時日,他對“文教興國”四字已有獨到之見。
若此時不說,恐失良機。
即便……
只是試探。
因為在推敲這八字國策背后的真正意圖時,他曾一度觸碰到某種深淵般的真相。
那一瞬的領(lǐng)悟,讓他脊背生寒。
【文教興國,百工振業(yè)。】
表面上看,這番話似乎意在讓大明重振雄風。
可細細琢磨,尤其是那句“百工振業(yè)”,卻讓楊士奇心頭一緊。
百工?
這個詞究竟意味著什么?
要知道,當今天下選拔人才,全靠“四書五經(jīng)”。
文章以八股為體,學問以圣賢為宗。
如今突然提及“百工”,是否暗含變革之意?
楊士奇目光緩緩掃過朝堂眾人。
若他直言心中所想,那些原本對他抱有敬意、頻頻頷首之人,恐怕轉(zhuǎn)瞬便會視他為異類,避之如仇寇。
于是,即便是他,也只能迂回試探,借機察言觀色。
片刻沉默后,在朱元璋凝視的目光中,他終于開口。
“啟稟陛下,文教興國,百工振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