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提出變革的三皇孫,此刻正站在風暴中心,與滿朝文官對峙。
而天子本人,只會于緊要關(guān)頭出手定局。
眼下群臣怒形于色,氣勢如潮。
顯然,這場較量,允熥一開始就處于劣勢。
朱標默默蓄勢,準備隨時出言調(diào)停。
這些年,他在朝堂兩端輾轉(zhuǎn)周旋,早已練就一副化解紛爭的本領(lǐng)。
或許,這一次也能穩(wěn)住局勢?
正思忖間。
見皇帝仍未表態(tài),方孝孺以為猶有轉(zhuǎn)圜余地。
幾位大臣眼神交匯,心意相通。
他再度上前,語氣堅定:“皇上,儒家之道,敬天地,忠君父,尊師長,傳孝悌。自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至今一千五百載?!?/p>
“隋唐始行科舉,寒門子弟得以晉身廟堂?!?/p>
“天下讀書人皆知,筆墨可通青云。”
“家國一體,忠孝兩全,此乃我華夏正道。”
“若今日動搖此基,將何以立國?”
“忠孝二字,貫穿古今,才有了無數(shù)舍生取義、以身許國的豪杰?!?/p>
“大明開國僅二十五載,北方民心何以歸附?天下何以安寧?黎民何以安居樂業(yè)?”
“答案在于我們這些讀書人?!?/p>
“在于這二十多年來,萬千儒生跋涉千里,不懼風霜,將忠君愛民之道播撒于北地城鄉(xiāng)。”
“在于那些相信科舉可通仕途,能為蒼生謀利,懷揣赤誠奔赴考場的年輕士子?!?/p>
話音落下。
方孝孺的聲音如裂帛穿云,字字發(fā)自肺腑,令人動容。
此人確有威望。
當年姚廣孝曾再三勸誡朱棣:“彼雖逆命,不可殺也?!?/p>
只因他在士林之中聲望如山,加之其師宋濂昔日德行垂范,門生故吏遍布朝野,此刻紛紛出言呼應。
太祖目睹此景,眉心緊蹙。
這般陣勢,十四、五歲的朱允熥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