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嘴角微揚,隨即高聲開口。
“皇爺爺,黃先生確實跟孫兒提過此事!”
“哦?”
“那你來講。”
皇上目光轉(zhuǎn)向黃子澄。
“回陛下,臣以為……”
“我朝財政不及宋朝,非是國力不濟,而是存在三方面天然劣勢?!?/p>
“講?!?/p>
皇上一邊點頭,一邊悄然將目光移向一側(cè)。
朝堂之上,早有記錄官將每句奏對都記下。
而這次朝會,皇上早已定下主旨:
如何提升大明財政稅收。
在提出解決方案前,必須集眾人之力,找出問題根源。
這樣才能對癥下藥,制定對策。
黃子澄也很配合。
“其一,我大明建國未久,根基尚淺。而宋朝享國二百余年,太平盛世不斷?!?/p>
“這是教化萬民、積累財富的長久之功。”
“如今的大明,才剛踏上興盛之路,根基尚淺……一切尚在起步階段,正要努力向上攀登?!?/p>
“眼下最要緊的,就是讓江山穩(wěn)固,天下安定?!?/p>
黃子澄侃侃而談,言語之中充滿激情。
他說著說著,也融入了自己的想法。
滿朝文武聽罷,頻頻頷首,表示認(rèn)同。
“第二點,便是從皇爺?shù)腔酰菩械乃拿裾??!?/p>
“士、農(nóng)、工、商。”
“大明立國不過二十五年,始終重農(nóng)抑商?;薁敹ㄏ轮贫龋拿窀靼财湮??!?/p>
“商人為賤民,一旦入了商籍,子孫后代都不能讀書做官?!?/p>
“百姓自然都愿意務(wù)農(nóng),不愿從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