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河拆橋”?
“卸磨殺驢”?
“倒行逆施”?
這些字眼,竟敢公然在紫禁殿中喊出?
朱元璋怒火中燒。
可冷靜細(xì)想。
他也意識到。
此事牽涉深遠(yuǎn),非同小可。
比過往的財(cái)政三策更為決絕。
這不是觸動官員的利益,而是撼動整個(gè)朝廷的根基。
更進(jìn)一步講,四民之策、科舉取士,皆是王朝精心構(gòu)筑的階梯。
它們支撐著大明國運(yùn)的流轉(zhuǎn)與延續(xù),是維系天下的核心支柱。
說廢就廢?
豈有此理。
洪武帝只吐出“放肆”二字,隨即默然不語。
殿上百官原本屏息凝神,神色不安。
可不過片刻,便有人回過味來。
“皇上,柳侍郎一時(shí)失言,懇請陛下寬宥?!?/p>
“請陛下息怒!”
群臣接連出聲,紛紛跪勸。
文班前列,一位長須老者緩步而出。他兩鬢染霜,體態(tài)微豐,年約五旬開外。
此人一動,不少官員眼中閃過驚異。
朝中有些職位,并無實(shí)權(quán),卻地位尊崇,形同象征。
譬如早前露面的劉三吾,年過八旬,早已成了殿堂擺設(shè)。
而眼前這位,亦屬此類。
但他之所以引人注目,不在地位,而在名聲。
五十六代衍圣公——孔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