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眾人神色凝重、揣測紛紛之際,詹徽緩步而出,聲音平穩(wěn):“諸位無需驚慌?!?/p>
他頓了頓,繼續(xù)道:“此事牽涉不在百官,而在國子監(jiān)?!?/p>
“國子監(jiān)?”
“哎,你們看,那位不是祭酒大人嗎?怎的也來了?”
人群之中,果然有一位老者低頭佇立,眉宇間滿是愁緒,手指微微顫抖,顯是心神不寧。
有人輕嘆一聲:“不必問他了。我已聽說,這一切,起因在于二皇孫?!?/p>
接著,便有知情者低聲將昨日之事娓娓道來——自楊士奇呈策,至皇長孫舉薦,再到二皇孫暗中插手,意圖奪功。
話音落地,四周悄然松了一口氣。
原來禍不起于己身。
只要不是沖著自己來的,那接下來的事,便可以安心旁觀。
畢竟誰都不想再見到“郭恒案”那般的腥風血雨。
但隨著“楊士奇”三字傳開,一些曾在鐘山行宮目睹異象的老臣,面色驟變。
那人,可是未來史冊中赫然在列的名字,大明兩百余年興衰的關鍵人物之一。
更讓人震驚的是,“皇長孫”竟親自出面舉薦,并提出關乎國運的策論?
這已非尋常爭執(zhí),而是牽動國本的大事。
至于那些跪在地上的人,則全因二皇孫妄圖截取功勞,手段拙劣,反被當場揭穿。
平日里溫良恭儉的模樣,終究掩蓋不了私心。
只是這一招太過稚嫩,漏洞百出,終致敗露。
“那……皇爺會如何處置?”有人終于忍不住低聲問道。
“看來今日這場朝會,注定不會平靜。我們是否應當為二皇孫開口?他如今跪在殿外,情形堪憂?!?/p>
“還有那國策之爭,楊士奇所陳之言,真能輕信?皇長孫親薦之人,提出的對策,難道只是隨口妄言?”
“莫非他早已與皇長孫密談過?”
“可我們謀劃已久,若就此收手,豈非前功盡棄?”
一時間,議論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