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法會7所有人的目光始終沒有離開了因。
他們看著這個一襲月白僧袍,年輕得過分的小和尚緩步走向經臺正中的蒲團。
然而,了因卻并未急于落座,而是靜立臺前,目光如古井無波,平靜地掃視全場。
那雙眸子清澈見底,卻又深邃得仿佛能映照人心。
眉間一點朱砂,宛若菩提初綻,襯得他清秀面容更添幾分出塵之氣。
他不著相于任何一張面孔,亦不回避任何一道目光,只是那般從容而立,仿佛早已超然于眾生紛擾之外。
下一刻,只見了因大袖一揮,竟不按常理盤膝而坐,而是隨意地側身斜倚。
他左手輕撐地面,右膝微曲,姿態(tài)閑適得仿佛不是在莊嚴的經臺上,而是在山間松樹下與友人閑聊。
這般不拘一格的坐姿,令臺下眾僧皆是一怔,幾位老僧更是眉頭微蹙,顯是覺得有失莊嚴。
然而了因渾不在意,目光依舊平靜如水,仿佛世間禮法于他不過浮云。
他緩緩開口,聲音清越如泉擊玉石,卻帶著一種奇特的穿透力,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小僧入寺三載,初時研讀《般若波羅蜜心經》,之后埋首《阿含》與《大般若》二經。今日小僧便與諸位共參這《大般若經》?!?/p>
這話一出,臺下頓時一片嘩然。誰不知《大般若經》煌煌六百卷,乃般若系經典之集大成者,窮盡一生也難窺其堂奧。
這年輕僧人竟敢聲稱三年只讀此二經,如今更要宣講其中奧義?
了因卻不理會臺下騷動,徑自開講。
起初,他的語速平緩,字句清晰,仿佛只是在復述經文。
但漸漸地,他的聲音似乎產生了一種奇妙的韻律,每一個字都像是投入靜湖的石子,在聽者心中漾開圈圈漣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p>
了因的聲音忽然變得空靈起來,仿佛不是從喉間發(fā)出,而是自虛空佛界而來。
當講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時,他隨手拈起案上一枚落葉,指尖輕撫葉脈:“諸位且看,此葉有形有質,是為色;然葉終將腐朽歸塵,本質為空。但空非虛無,空中有無限可能,如這葉化作春泥,又育新枝。色空不二,方是般若真諦?!?/p>
了因的講經漸入佳境。他并不拘泥于經文逐字解釋,而是以淺顯比喻闡釋深奧佛理。
他的聲音時而如春風化雨,溫潤綿長;時而如獅子怒吼,震人心魄。
當他講到“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時,聲音陡然高昂,如鐘鼓齊鳴,在殿宇間回蕩不絕。
奇妙的是,隨著講經深入,整個法會現場似乎被一種無形的氣場籠罩。
檐角風鈴無風自響,發(fā)出清脆悅耳的叮咚聲,竟與了因的語調節(jié)奏相和。
法會前的燭火不再搖曳,而是凝定如豆,散發(fā)出比平日更加柔和明亮的光芒。
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檀香氣,但這香氣又與往常不同,似乎更加清新提神,令人心曠神怡。
了因講到精妙處,忽然停頓片刻,目光掃過全場,微微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