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工程量浩大,但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yè)。勢在必為,且需速為,一旦興建完工,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這條南北走向的長城好比是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分界線,可以徹底隔絕西北方向上游牧民族的侵擾。漢朝的統(tǒng)治者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早早地在這一帶起筑長城,但無奈財力物力人力有限,只能夯筑低矮的土墻,且無法長期有效維護,立而損,損而修,勞民傷財,效果不佳。
而謝喬則不同,她只需要拿到足夠的建筑材料,就能通過系統(tǒng)的外掛自動進行修筑,無需大規(guī)模地從百姓中間征發(fā)徭役,維護長城中的破損處也能一鍵解決。
在這條長城上,有兩個重要的節(jié)點,一是位于玉門關北側約二十里的大方盤城,原是前朝用以屯兵屯糧的昌安倉,業(yè)已廢棄。
另一個節(jié)點,就是在這一時代被稱為冥水的疏勒河,河道與長城的交界點剛好距離玉門關約五十里地。
這樣一來,綿長的七十里長城就被兩個節(jié)點分成了較為均勻的三段,謝喬會將這兩個節(jié)點都作為防御的重要據點,增設烽燧和箭樓,使長城的防守更為穩(wěn)固和首
尾接應。
后續(xù)的幾天時間,謝喬馬不停蹄、氣不敢多喘地進行一系列操作:
先修建[校場1級],[校場]是關隘特有的建筑,與[兵營]相似,但功能性要弱化許多。部曲可以在校場中進行訓練,也可以利用校場整編[西涼輕卒][西涼弓手]等基礎部隊,但無法招募和整編高級部隊。
再通過校場將投降的玉門關守軍整編為自己的部曲。并留夠城關上警戒的兵卒,將其他兵卒以及被懲罰服役的罪犯全派遣出去采集木料、石料和沙土。
嘗試與羈押在玉門關大牢里的羌兵溝通,通過供吃供喝釋放善意進行拉攏。只是收效甚微。
派黃意繼續(xù)尋找陽關都尉李益的下落。謝喬想以此考驗他的能力。
尤其是最后這個,幾乎成了一個迷。
當夜陽關守軍皆能證實,攻城前李益尚在關內,而出關的僅有那一騎,抓回來的還不是李益本人。
所以謝喬推測,他就在關內的某個地方藏著,很大概率和他從西域賺回來的大量的珍寶珠玉藏在一起。畢竟謝喬在都尉府中搜出來的東西還沒有焉皿山馬匪的三分之一。
可能什么都尉府中的什么地方有密道機關,但問遍原陽關的守軍,沒有一人知情。
沒找到李益之前,謝喬是不敢用[名聲凈化符]的,她得把李益與馮悉湊到一塊兒殺掉。謝喬不想耽擱太久,因為忠誠度一直在掉,掉到最后的結果就是自己勢力內部分崩離析,眾叛親離。
從與黃意短暫的接觸中,謝喬便發(fā)現,這人不止聰明,與粗暴蠻橫的馮悉不同,為人算得上正直,在玉門關守軍中也有一些的口碑。經過對守軍的審問了解到,黃意雖為馮悉屬官,為其出謀劃策,但此前并無罪錯。他在此地數年,熟悉玉門關周邊的情況,謝喬便先將他用起來,并考慮如果后續(xù)無人可用的情況下是否讓他繼續(xù)駐守玉門關。
但是無法將他招募為【人物】,不知道確切的忠誠度,謝喬暫時不敢完全信他。
至于黃意對她,敬重,且言聽計從。
究其原因,謝喬推測應當是自己頭上頂的謀朝篡逆的標簽與他的志向不謀而合。
謝喬一問,他便和盤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