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壽命]在,能為她鎖住青春,永遠停留在18歲(誤)。
簽到第十九天,無特殊獎勵。
好消息是:工坊那頭制造的弓箭完成了,在李固等三位工匠師傅,以及阿適等十名助手的努力下,成功制作出了四十把長弓,十二把大刀總共熔成了1002枚箭鏃,對應1002束木質(zhì)箭支。
箭鏃和箭支能合成完整的箭,但是無法配備箭羽。箭羽需要大型飛禽的翎羽,如鷹、雕等,大鵝也能替代,但這些謝喬都弄不到,她選擇將就。箭羽的作用本就是為了維持射出去的箭支的穩(wěn)定性,有箭羽的□□,射遠處的目標也不會飄。而守城不需要射太遠,只要弓手能在城墻上能射到城下的敵人,射死云梯上準備登城墻的敵人就足夠了。
現(xiàn)在武器有了,有從戎意愿的精裝人口也充足,謝喬毫不猶豫地選擇再招募四支十人隊的[西涼弓手]。
新部隊的四十名士兵瞬間全副戎裝出現(xiàn)在了兵營里,謝喬再一一點擊[訓練],使他們在系統(tǒng)的牽引下來到靶場前進行射術練習。
這樣一來,謝喬總共就擁有了六支[西涼弓手]部隊,一支[西涼輕卒],一支[西涼弓騎],部曲總人數(shù)來到了八十人。
一支十人的[西涼弓手]每月的軍餉為兩貫八百錢,即兩千八百文錢。謝喬粗略地算了一下,全部八支部隊每月軍餉超過了二十貫,再加上工匠、大夫和廚師的薪酬,月支出奔三十貫去了,壓力瞬間就上來了。
不過,有壓力才有動力,還得再加快點進度,產(chǎn)業(yè)需要盡快開始盈利,否則只出不進,很容易就會破產(chǎn)的。給部曲發(fā)不出糧餉,給旗下產(chǎn)業(yè)的員工發(fā)不出薪酬,她勢力的財政就只能崩潰了。
雖然軍費維持頗高,但招募這些部曲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而言至少在人數(shù)上是可觀,當然他們的大部分還都只是新兵,還需要投入訓練才能形成戰(zhàn)斗力。
城墻、門樓和箭樓已經(jīng)立起來了,匈奴以騎兵為主,攻城得造云梯爬城墻,等匈奴下馬進攻時,謝喬只需要命令強弩和弓箭手全部瞄準云梯,萬箭齊發(fā),基本上就可以高枕無憂,不怵攻城了。
謝喬現(xiàn)在心里越來越有底了。
她登上雅丹哨點極目遠眺,西北側絕大部分幾乎悉數(shù)成了平整的土地,她反而開始覺得這些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的匈奴人蠻有意思的。
目前榆安城的一級建筑差不多都快建完了,城池能發(fā)展得如此迅速,離不開他們的勤勞。
再等幾天,她新招募的[西涼弓手]訓練得差不多,具有初步的戰(zhàn)斗力后,她就準備信守承諾,給他們回去過
冬的糧食,把人請回北方的草原了。
謝喬留意到之前在城池三個角封鎖的匈奴斥候騎兵,已經(jīng)撤掉了大部分,只留下零星的幾名斥候進行輪崗監(jiān)視,足以證明匈奴人對榆安的敵意越來越低了,這是一個好兆頭。
簽到第二十天,依然沒開出特別的獎勵。
但是滿五的額外獎勵讓謝喬兩眼放光:[鐵礦勘探符x1]。
目光懸停在道具上,彈出詳細介紹,使用后[鐵礦勘探符],可以勘測方圓五十公里的鐵礦分布信息。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鋼鐵產(chǎn)量被視為國力的象征,古代尤其如此。
古人尋找鐵礦礦脈,還得依靠吸鐵石砂翻山越嶺地去找,即使找到,絕大多數(shù)還都是貧礦,采掘出來費力又不討好,而太深的礦藏根本無法采掘。所以古代的冶煉業(yè)發(fā)展緩慢,從先秦時期鐵器開始出現(xiàn),到全面推廣普及使用,整整走了幾個世紀。好家伙,這是直接給她整了個精確定位的雷達探測儀。
謝喬:酷!
時節(jié)已經(jīng)進入了冬天,凜冽的寒風混合著砂礫不斷刮向部落的營帳,夜里的營火搖搖欲墜,隨時都可能被撲滅。這樣的天氣,再過一段時間可能會下雪。
極支遼疲憊地躺在中軍營帳里,他干了一天的體力活,爬上石臺子鑿石塊。這是最累的活計,堅持不了幾個時辰手掌就會磨破皮,所以鑿石塊他們都換著來。
雖然他是部族的首領,但并不特殊,弟兄們能吃的苦,他同樣也能。
這一天下來直接累癱,在這樣大風的天氣里都能汗流浹背,足見工作強度,但他卻過得充實。因為他知道,明日就可以用這些采掘的材料換取填飽肚子的糧草。
這就是勒節(jié)說的,日子有了盼頭。
事實上,極支遼已經(jīng)沉下來心,參與集體勞作好幾天了。除了采掘石料,伐木、挖掘黏土、運送各種材料,他都輪換過。當然,搬送材料是最輕松的,因為可以用馬匹代勞,牽根繩子在后面拖著,但人得在地上走路,不能偷懶騎馬背上,否則馬會尥蹶子的。
昨天勒節(jié)想抓著馬鬃借力,差點沒被馬給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