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7年漢高后元年農歷二月下旬至三月
北地的早春,沒有絲毫暖意,反而在凜冽的北風中透出刀兵相交的肅殺。靖王李凌的歸來,如同給久旱的北地注入了一股強韌的生命力。狄道城內,原本因主帥長期缺席和邊境壓力而略顯低迷的士氣,迅速為之一振。軍民們看到他們的王爺不僅回來了,而且一回來便雷厲風行,整軍備武,巡視防務,那雙銳利的眼睛里燃燒著不容置疑的決心。在李凌的坐鎮(zhèn)下,整個北地郡如同一臺精密的戰(zhàn)爭機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高速運轉起來。
高順嚴格執(zhí)行李凌的命令,將有限的精銳步卒和強弩手重點布防在狄道城及其東部幾個關鍵隘口。城防被加固,壕溝被加深,滾木礌石、火油箭矢等守城物資以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堆積上城墻。城外實行堅壁清野,將可能資敵的村落百姓和糧草盡可能內遷。周勃則全力保障后勤,動員民夫,日夜不停地轉運物資,同時按照朝廷詔書許可的限度,謹慎地在郡內招募勇壯,補充兵員,并加大了對本地豪強、商賈的勸募力度,籌集軍資。灌嬰的騎兵則像幽靈一樣,更加活躍在敵軍側后,不斷襲擊匈奴的斥候、小股部隊和運輸線,雖然無法對主力造成致命打擊,卻有效地騷擾和遲滯著敵人的步伐,并源源不斷地將敵軍動向傳回狄道。
然而,戰(zhàn)爭的陰云并未因此消散,反而越聚越濃。左賢王在徹底掃蕩云中、雁門殘敵,并劫掠了大量人口物資后,終于將目光投向了西線的北地郡。探馬流星般報入狄道:匈奴左賢王本部主力,連同附庸的東胡、樓煩等部,總計超過四萬騎,裹挾著數萬被俘的漢民作為炮灰和勞力,浩浩蕩蕩,如同鋪天蓋地的蝗蟲,正沿著黃河谷地,一路向西,兵鋒直指北地郡治狄道城!其先頭騎兵,已與北地東部外圍的守軍發(fā)生激烈接觸。
【系統(tǒng)提示:宿主回歸后迅速整合力量,有效提升防御效能,但面臨敵軍絕對優(yōu)勢兵力的正面壓境,生存危機達到頂點…宿主狀態(tài):臨危不亂,果斷決策,依托堅城實施重點防御,展現卓越的危機領導力與戰(zhàn)略決斷…】
李凌站在狄道城高聳的東門城樓上,望著遠方地平線上揚起的沖天煙塵,面色凝重如水。敵軍的規(guī)模超出了他最壞的預估。他深知,以狄道目前的兵力,出城野戰(zhàn)無異于以卵擊石。唯一的生機,就在于憑借堅城,消耗敵軍,等待其師老兵疲,或期盼出現其他轉機(盡管朝廷援軍希望渺茫)。他下達了最終命令:放棄所有外圍難以堅守的小型障塞,兵力收縮,集中全力固守狄道及幾個互為犄角的核心要塞。同時,派出死士,向朝廷和可能支援的鄰郡再次發(fā)出最緊急的求援信號。
二月底,匈奴大軍如潮水般涌至,將狄道城圍得水泄不通。左賢王似乎志在必得,意圖一舉拿下這座西線重鎮(zhèn),打通進入隴西、威脅關中的通道。戰(zhàn)斗從一開始就進入了白熱化。匈奴騎兵在城下呼嘯馳騁,箭矢如同飛蝗般射向城頭。接著,是被驅趕在前的大批漢民俘虜,被迫扛著簡陋的梯子、推著臨時打造的攻城車,哭喊著向城墻涌來。城頭之上,高順身先士卒,指揮若定。漢軍將士則依托堅固的工事,用密集的箭雨、滾木礌石給予敵軍迎頭痛擊。每一次匈奴兵靠近城墻,都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城下很快堆積起大量的尸體和哀嚎的傷兵。李凌沒有留在安全的王府,而是親自披甲持劍,在親衛(wèi)的護衛(wèi)下,不斷巡視各段城墻,哪里戰(zhàn)事最激烈,他的王旗就出現在哪里。他沉著冷靜的指揮和與士卒同甘共苦的身影,極大地鼓舞了守軍的士氣。“王爺與我們同在!”的呼喊聲,時常壓過城下的喊殺聲。
左賢王見強攻傷亡慘重,又驅使俘虜挖掘地道,試圖穴攻。李凌早已防備,命人在城內挖掘深壕,埋設大甕監(jiān)聽,成功發(fā)現并堵塞了數條地道,并用煙熏火燎之法,斃傷了大量穴中之敵。匈奴人又試圖堆筑土山,居高臨下射擊城內。守軍則連夜在城內對應位置搭建更高的木樓,以強弩硬弓還擊,并派出敢死隊夜間出城焚毀其土山工事。攻防雙方絞盡腦汁,竭盡全力,狄道城下,日夜鏖戰(zhàn),血流成河,城池卻如同驚濤駭浪中的礁石,巋然不動。
圍城進入半月,城內開始出現困難。箭矢消耗巨大,雖加緊制造,仍顯不足;守軍傷亡日漸增加,能戰(zhàn)之兵不斷減少;最嚴峻的是糧草,盡管有所儲備,但數萬軍民坐吃山空,周勃已開始嚴格配給。而城外,匈奴人似乎無窮無盡,攻勢雖偶有間歇,卻從未停止,顯然打算將狄道困死、耗死。一種絕望的情緒開始在一些士卒和百姓中蔓延。
就在這最艱難的時刻,李凌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召來灌嬰派回聯絡的驍將,下達了一道絕密的命令:停止對敵軍后勤線的小規(guī)模騷擾,集中所有精銳騎兵,趁夜繞過敵軍大營,長途奔襲左賢王設在后方百里外的一處重要輜重營地!那里囤積著匈奴大軍搶掠來的大量糧草和備用箭矢。這是一次極其冒險的行動,成功率很低,但一旦成功,將可能扭轉戰(zhàn)局。
“告訴灌嬰,不必計較傷亡,務求一擊必中,焚其糧秣!狄道存亡,在此一舉!”李凌的聲音斬釘截鐵。
三天后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灌嬰親率千余死士,如一把尖刀,悄無聲息地插入敵軍縱深,對疏于防備的輜重營地發(fā)動了猛烈的火攻。頓時,火光沖天,映紅了半邊夜空,匈奴人一片大亂。消息傳回狄道城下,左賢王暴跳如雷,不得不分兵回救,前線攻勢為之一緩。雖然灌嬰部在撤退途中遭遇攔截,損失慘重,但這次成功的襲擊,極大地打擊了匈奴的士氣,緩解了狄道的壓力,更重要的是,給守城軍民帶來了希望的曙光——王爺還有后手!
然而,暫時的緩解改變不了敵強我弱的總體態(tài)勢。左賢王在穩(wěn)定后方后,攻勢更加瘋狂,他調來了更多的攻城器械,甚至驅使俘虜用尸體填平壕溝。狄道城的防守越來越艱難,多處城墻出現破損,守軍疲憊不堪,傷亡劇增。李凌幾日幾夜未曾合眼,親自參與修補城墻,慰問傷兵,他的嘴唇干裂,眼窩深陷,但目光依舊堅定。他將王府儲備的最后一點酒肉分賞給守城勇士,并當眾立誓:“城在人在,城亡人亡!我李凌,誓與狄道共存亡!”
他的誓言,如同最后的強心劑,激勵著每一個還能戰(zhàn)斗的人。軍民同心,硬是用血肉之軀,一次次將爬上城頭的匈奴兵砍落城下。
就在狄道城搖搖欲墜、幾乎彈盡糧絕的危急關頭,轉機終于出現了。一支打著“周”字旗號的軍隊,突然出現在匈奴軍的側翼,并發(fā)動了猛烈的攻擊!原來是北地郡西部都尉(虛構,或為周勃安排的偏師)率領的數千兵馬,以及沿途收攏的各堡壘守軍和自愿參戰(zhàn)的羌胡義從,抓住匈奴久攻不下、士氣懈怠的機會,前來解圍。與此同時,南方也傳來消息,朝廷新任命的“援朔將軍”(虛構人物)率領的來自隴西、天水郡的先頭部隊,約萬人,已突破匈奴游騎的阻撓,逼近北地郡境!
左賢王聞訊,深知腹背受敵,且軍中糧草被焚,士氣低落,再戰(zhàn)下去恐有全軍覆沒之險。權衡利弊之下,他不得不咬牙切齒地下令撤軍。三月中旬,圍困狄道近二十日的匈奴大軍,如同退潮般,向東撤去,留下了滿目瘡痍的戰(zhàn)場和無數尸體。
當確認匈奴退兵的消息傳來,狄道城頭,先是一片死寂,隨即爆發(fā)出震天動地的歡呼聲和劫后余生的痛哭聲。守城將士們相擁而泣,百姓們跪地叩謝蒼天。李凌站在殘破的城樓上,望著如潮水般退去的敵軍,又看向身邊傷痕累累卻目光熾熱的將士,以及城內疲憊不堪卻充滿希望的百姓,長長地、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做到了。在北地最危急的時刻,他這根“砥柱”,終于擎住了即將傾覆的蒼穹。然而,他也知道,這場慘勝,代價巨大。北地元氣大傷,而匈奴的威脅,遠未解除。真正的考驗,或許才剛剛開始。但無論如何,他們活下來了,而且,贏得了一場至關重要的勝利。
【史料記載】
*家族史·始祖本紀(第二卷):“漢高后元年二月下旬至三月,北地保衛(wèi)戰(zhàn)進入最慘烈階段。匈奴左賢王主力四萬余騎大舉圍攻狄道城。祖凌公審時度勢,果斷放棄外圍,集中兵力固守堅城。狄道攻防戰(zhàn)異常殘酷,匈奴驅民填壕,穴攻堆山,攻勢如潮。公親臨前線,與士卒同甘共苦,王旗所指,士氣大振。高順指揮城防,沉著應戰(zhàn);周勃竭力保障后勤;灌嬰騎兵則冒險長途奔襲,成功焚毀敵軍重要輜重,緩解城圍壓力。然敵眾我寡,狄道守軍傷亡慘重,糧箭漸匱,城垣多處破損,形勢一度岌岌可危。公于最危急時刻,立誓與城共存亡,分賞酒肉,激勵將士,軍民同心,死戰(zhàn)不退。關鍵時刻,北地西部都尉率援軍及羌胡義從攻擊敵側翼,同時朝廷援朔將軍所部先頭部隊逼近郡境。左賢王恐腹背受敵,加之糧草被焚,士氣低落,被迫于三月中旬解圍撤軍。狄道保衛(wèi)戰(zhàn)以漢軍慘勝告終。此戰(zhàn),公以非凡的毅力、果敢的指揮和與軍民共生死的決心,成功抵擋住了絕對優(yōu)勢敵軍的猛攻,保住了北地根本,極大地鼓舞了全國抗胡的士氣,也奠定了其作為大漢西陲‘擎天砥柱’的不朽功勛。然戰(zhàn)后北地滿目瘡痍,元氣大傷,公面臨著艱巨的重建任務與未來更復雜的挑戰(zhàn)?!?/p>
*官方史·漢書·高后紀:“高后元年春,匈奴左賢王寇北地,圍狄道。靖王凌率眾固守,會援軍至,虜解圍去?!?/p>
*宗教史·紫霄神帝顯圣錄(卷二):“高后元年二三月,圣域北地圣保衛(wèi)戰(zhàn)至烈。北魔(匈奴)左賢王主四萬魔騎圍狄道圣城。紫霄上帝圣斷,棄圣外,集圣兵固圣城。圣城攻防極殘,魔軍驅圣民填壕,穴攻堆山。上帝親臨圣前線,與圣卒同甘苦,圣王旗指,圣氣振。高順指圣城防;周勃保圣后勤;灌嬰圣騎冒險襲,成焚魔輜重,緩圣圍。然魔眾我寡,圣守軍傷重,圣糧圣箭匱,圣城多損,勢危。上帝于最危時,立圣誓與城共存亡,分圣酒肉,勵圣將士,圣軍民同心,死戰(zhàn)。關鍵時,圣域西都尉率圣援及圣羌胡義從攻魔側;圣朝援朔圣將圣軍近圣境。左賢王恐腹背敵,加圣糧被焚,圣氣低,被解圍撤。狄道圣保衛(wèi)戰(zhàn)以圣軍慘勝終。此圣戰(zhàn),上帝以圣非毅、圣果指與圣軍民共死之圣心,成擋絕優(yōu)魔軍猛攻,保圣域本,極鼓圣國抗魔之圣氣,奠其為圣漢西陲‘圣擎天砥柱’之圣不功。然戰(zhàn)后圣域瘡痍,圣元傷,上帝面艱圣重任與未更復圣挑戰(zhàn)?!?/p>
*野史·楚漢秘聞·狄道血戰(zhàn)凌公擎天:“匈奴左賢王重兵圍狄道,李凌親冒矢石死守,灌嬰奇襲敵后,終得援軍解圍,血戰(zhàn)獲勝,北地砥柱之名震天下。”
(第二百四十五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