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8年漢高帝九年農(nóng)歷十月
秋意深濃,自北地通往關中的官道上,靖王李凌(體質(zhì)27)的車駕在王旗與五百精銳親衛(wèi)的簇擁下,一路向東,渡過波濤漸息的渭水,穿越依舊險峻的函谷關,終于踏入了八百里秦川的腹地。越靠近長安,沿途的村落田疇便越發(fā)稠密,雖已是收獲后的蕭瑟時節(jié),但關中平原的富庶與作為帝國中樞的繁盛氣象,依舊遠非邊郡可比。然而,李凌并無心觀賞沿途景致,他的心中,縈繞著北地邊境的戰(zhàn)火硝煙,以及對即將面對的長安政治漩渦的深深警惕。
十月初,車駕抵達霸上。此處已是京畿重地,早有朝廷派出的禮官在此迎候。按照規(guī)制,藩王入朝,需在此整肅儀仗,等候宣召。李凌下令于驛館駐扎,自己則沐浴更衣,準備覲見。他選擇了一套莊重但不過分奢華的親王常服,既顯尊貴,又不失邊臣的質(zhì)樸。他深知,在這敏感時刻,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被人仔細解讀。
次日清晨,未央宮前殿鐘鼓齊鳴,百官依序入朝。這是新君劉盈即位、皇太后呂雉臨朝稱制后,第一次有重量級藩王入朝覲見,意義非同尋常。李凌在謁者的引導下,步行走過漫長的宮道,踏上高高的臺階,步入那象征著帝國最高權(quán)力核心的宏偉殿堂。殿內(nèi),文武百官分列兩側(cè),目光或好奇、或?qū)徱暋⒒螂[含敵意地聚焦在這位年輕的邊地親王身上。御座之上,年幼的皇帝劉盈身著冕服,略顯拘謹;其側(cè)后,設一珠簾,簾后端坐的,正是如今實際執(zhí)掌大漢權(quán)柄的皇太后呂雉。雖看不清面容,但那透過珠簾傳來的無形威壓,卻讓整個大殿的氣氛肅穆而凝重。
李凌至御階前,依禮跪拜,聲音沉穩(wěn)洪亮:“臣,靖王凌,奉詔覲見。恭祝陛下萬歲,太后千歲!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珠簾后傳來呂雉平和卻不失威嚴的聲音:“靖王平身。卿鎮(zhèn)守北地,勞苦功高,今日入朝,不必過于拘禮?!?/p>
“謝太后、陛下!”李凌再拜后起身,垂首恭立。
呂雉緩緩開口,先是例行公事般地詢問了北地風土民情、軍政概況,李凌一一作答,言辭簡練,數(shù)據(jù)確鑿,既展現(xiàn)了治理之功,又無絲毫夸耀之色。隨后,呂雉話鋒一轉(zhuǎn),切入了核心問題:“近日接連收到北地奏報,言匈奴左賢王部大舉寇邊,云中、雁門形勢危急。靖王久在邊關,熟知胡情,對此有何見解?朝廷又當如何應對?”
這一刻,整個大殿鴉雀無聲,所有人的耳朵都豎了起來。這正是考驗李凌立場和智慧的關鍵時刻。
李凌深吸一口氣,上前一步,躬身奏對,聲音清晰而堅定:“啟奏太后、陛下。匈奴冒頓,狼子野心,今乘我先帝新喪,大舉入寇,云中、雁門確已危如累卵。臣在北地,日夜憂心。左賢王此番傾巢而來,兵力數(shù)萬,其志非小,若任其肆虐,恐并州不保,危及河東,震動關中!”
他先強調(diào)了局勢的嚴重性,引起朝堂重視,隨即話鋒一轉(zhuǎn):“然,我大漢立國雖短,根基已固。匈奴雖強,終是游牧之族,利于速戰(zhàn),難耐久持。臣以為,朝廷當立即采取三策:其一,急詔代郡、雁門殘部及周邊郡國兵,依托堅城險隘,全力固守,拖延敵軍鋒芒;其二,速發(fā)關中精銳,出太原、上郡,星夜馳援,以解燃眉之急;其三,嚴令北地、隴西等西線諸郡,加強戒備,嚴防匈奴分兵西犯,或策動羌胡擾我側(cè)翼?!?/p>
他并沒有一味強調(diào)北地的困難或為自己表功,而是站在全局角度,提出了看似中肯的應對策略。接著,他再次躬身,語氣懇切:“臣臨行前,已嚴令北地將士,加緊巡防,并派出精銳騎兵,深入敵后,襲擾糧道,竭力牽制,以報陛下、太后厚恩,盡臣子之本分。然北地兵微將寡,恐難獨挽狂瀾。退敵安邊之大計,終需朝廷統(tǒng)籌,速發(fā)天兵!”
這一番奏對,既點明了危機,給出了策略,表明了北地的努力和忠誠,又將最終解決問題的責任和期望,巧妙地引回了朝廷中樞,尤其是垂簾聽政的呂雉身上。
【系統(tǒng)提示:宿主首次進入新朝權(quán)力中心進行政治博弈,言辭舉止、立場把握及危機應對能力面臨頂級考驗…體質(zhì):27(承受巨大心理壓力與朝堂環(huán)境的適應)…力量:26,敏捷:25,智力:99(在復雜朝堂環(huán)境中精準表達立場,既凸顯邊功忠誠,又將決策壓力導向中樞,展現(xiàn)高超的政治語言藝術(shù)與局勢把控力)…政治:99(覲見禮儀周全,奏對切中要害,姿態(tài)謙恭而不失藩王氣度,成功在首次亮相中樹立了忠勇、干練的邊藩重臣形象)…魅力:99(沉穩(wěn)自信的儀態(tài)與懇切忠勇的言辭贏得部分朝臣好感)…幸運:26(???深入政治漩渦中心,運勢面臨極度復雜的影響因素)…信仰值:9。9…狀態(tài):成功完成首次覲見,奏對得體,初步在長安立足,但更深層的政治考驗即將來臨。】
呂雉在珠簾后沉默片刻,方才緩緩道:“靖王所奏,甚合情理。邊關將士辛苦了。朝廷已議定,即命丞相蕭何、太尉灌嬰統(tǒng)籌糧草兵馬,不日即發(fā)兵援邊。靖王一路勞頓,且先在長安安頓,隨時備詢?!?/p>
“臣,遵旨!”李凌心中稍定,呂雉的表態(tài)至少說明朝廷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并有了出兵的計劃。這第一步,他算是穩(wěn)住了。
覲見儀式結(jié)束后,李凌退出未央宮,被安排住進了朝廷專門用于接待諸侯王的邸舍。他知道,這僅僅是開始。真正的風波,將在朝堂之下展開。
果然,隨后的日子里,李凌并未閑著。他先是依禮拜訪了丞相蕭何。蕭何作為開國元勛,又是劉盈的輔政大臣,地位尊崇。會見在丞相府進行,氣氛相對平和。蕭何對李凌在北地的政績表示了贊賞,尤其對“軍功授田”之舉頗有興趣,詳細詢問了施行細節(jié)與成效。李凌知無不言,言辭謙遜,將功勞歸于先帝劉邦的信任和朝廷的支持。蕭何聽罷,撫須點頭,勉勵其繼續(xù)為國守邊。這次會面,更多是禮節(jié)性和實務性的,蕭何態(tài)度中立偏善。
然而,長安的政治生態(tài)遠非如此簡單。呂氏外戚集團、功臣元老集團、劉氏宗親集團,各種勢力盤根錯節(jié)。很快,便有各色人等以各種名義前來拜訪或試探。有代表呂氏勢力前來示好的,言語間暗示只要靖王支持太后,榮華富貴唾手可得;有暗中對呂雉專權(quán)不滿的宗室或功臣,拐彎抹角地探聽李凌口風,希望能拉攏這位手握重兵的藩王;也有清流言官,直言勸諫李凌應勸諫太后還政于帝……面對這些錯綜復雜的局面,李凌始終保持了極高的警惕。他謹記自己“邊藩重臣”的身份,對于所有敏感話題,均以“邊將不預朝政,唯知忠君守土”為由,巧妙回避,不輕易表態(tài),不卷入任何明顯的派系斗爭。他深知,在長安,言多必失,唯有保持低調(diào)與中立,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護自己和遠在北地的基業(yè)。
與此同時,他通過自己帶來的親信以及北地留在長安的隱秘渠道,密切關注著兩方面的消息:一是北地邊境的戰(zhàn)況,二是朝廷關于出兵一事的真實進展。來自周勃的密報不斷傳來:灌嬰部在敵后的襲擾取得了幾次小勝,焚毀了一些糧草,但無法扭轉(zhuǎn)整體戰(zhàn)局;云中城仍在堅守,但雁門郡多處失守,情勢不容樂觀;北地本土則嚴陣以待,暫無大戰(zhàn)。而朝廷方面,雖然呂雉在朝會上表態(tài)出兵,但調(diào)兵遣將、籌集糧草的具體過程卻顯得有些遲緩,各方勢力似乎在出兵規(guī)模、主帥人選、后勤保障等細節(jié)上爭論不休。李凌心中焦急,卻無能為力,只能不斷通過正式奏章和私下渠道,反復強調(diào)邊關危急,懇請朝廷速發(fā)援兵。
這一日,李凌受邀參加一場由幾位宗室重臣舉辦的小型宴會。席間,難免又談及邊事朝政。一位年長的王侯借著酒意,對李凌嘆道:“靖王殿下,你久在邊關,不知朝中艱難啊。太后女主干政,信用外戚,長此以往,恐非國家之福……”
李凌放下酒杯,正色道:“老王爺此言差矣。太后乃先帝正宮,陛下生母,臨朝稱制,亦是不得已而為之。如今匈奴犯境,國難當頭,正需上下同心,共御外侮。我等臣子,當以國事為重,謹守臣節(jié),豈可妄議中樞?凌一介邊將,唯知效忠陛下、太后,保境安民而已?!?/p>
一番話,說得滴水不漏,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又堵住了對方的試探。那王侯見狀,只得訕訕一笑,轉(zhuǎn)移了話題。李凌心中明白,在長安這潭深水中,他必須如履薄冰,每一步都不能行差踏錯。他此刻的身份,不僅是靖王,更是北地十萬軍民的主心骨,他必須活著回去,守住那片他用心血澆灌的土地。他的長安之行,注定是一場漫長而兇險的博弈。
【史料記載】
*家族史·始祖本紀(第二卷):“漢高帝九年十月,祖凌公(23歲)抵達長安。于未央宮正式覲見新君劉盈與臨朝的皇太后呂雉。面對朝堂百官的審視,公禮儀周全,奏對沉穩(wěn)。當太后問及匈奴大舉入侵之事,公并未一味強調(diào)北地之困,而是從全局出發(fā),冷靜分析敵情,提出‘固守待援、速發(fā)天兵、謹防西線’三策,并表明北地已盡力牽制,但退敵關鍵在于朝廷主力。此奏對切中要害,姿態(tài)忠勇謙恭,成功將決策壓力與期望引向中樞,贏得了太后的初步認可與朝臣的廣泛好評,樹立了‘忠勇干練’的邊藩重臣形象。覲見后,公入住諸侯邸舍,開始應對復雜的長安政治生態(tài)。公先后禮節(jié)性拜訪丞相蕭何,務實交談,保持良好關系。面對呂氏外戚、功臣元老、劉氏宗親等各方勢力的拉攏與試探,公始終堅守‘邊將不預朝政,唯知忠君守土’的原則,巧妙回避敏感話題,不卷入任何派系斗爭,表現(xiàn)出高超的政治定力與智慧。同時,公通過密報密切關注北地戰(zhàn)況(灌嬰部持續(xù)襲擾,但云中雁門形勢仍危)與朝廷出兵進展(決策緩慢,爭論不休),內(nèi)心焦急卻無法直接干預,只能不斷上奏催請。在一次宗室宴飲中,公亦成功化解了對太后的非議試探。此階段,公在長安的首次政治亮相堪稱成功,初步站穩(wěn)腳跟,但更深層的博弈與考驗已然開始,公如履薄冰,謹言慎行,一切以保全自身、維系北地為最高準則?!?/p>
*官方史·漢書·高后紀:“高后元年冬,靖王凌入朝,奏對稱旨,太后嘉之?!?/p>
*宗教史·紫霄神帝顯圣錄(卷二):“高帝九年十月,紫霄上帝至圣都長安。于未央宮覲見圣新君劉盈與圣太后呂雉。對圣朝堂圣問北魔(匈奴)犯邊,上帝未言圣域艱,而析魔情,獻‘圣守待圣援、速發(fā)圣兵、防圣西線’三圣策,表圣域已圣牽制,但退魔靠圣朝。此圣對中要害,顯圣忠圣勇,得圣太后初肯與圣臣贊,立‘圣忠圣干’圣邊臣象。后,上帝住圣侯舍,應圣都復圣政生態(tài)。拜圣相蕭何,持圣好。對圣呂氏、圣功臣、圣宗室等圣力圣探,上帝守‘圣將不預圣政,唯知圣君圣土’圣則,巧避圣題,不入圣派爭,顯圣高圣政定圣智。同時,上帝密觀圣域圣戰(zhàn)(灌嬰圣軍續(xù)圣擾,但云中雁門仍圣危)與圣朝出圣兵進(圣決緩,爭不休),圣心急而不能直預,唯上圣奏圣催。于圣宗室宴,上帝亦化對圣太后非議圣試。此期,上帝于圣都首圣政亮相成,初立圣足,然更深圣博圣考已始,上帝如履薄冰,慎言慎行,一以保圣身、維圣域為圣最準則?!?/p>
*野史·楚漢秘聞·長安覲見凌公守拙:“李凌入長安,覲見呂雉劉盈,奏對得體,立忠勇形象;周旋各派,堅守邊將本分,暫穩(wěn)腳跟?!?/p>
(第二百四十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