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周勃、高順、灌嬰皆是一怔。
李凌的目光掃過三人,最終定格在周勃身上,沉聲道:“周太尉。”
周勃渾身一震,上前一步:“末將在!”
“本王欲命你,為北地援軍主帥,持本王節(jié)鉞,總領(lǐng)此次南下事宜!”李凌的聲音不高,卻帶著千鈞之力,“灌將軍為副,率八千精銳,即刻準備,五日后出發(fā)!行軍路線,依方才所議,迂回至項羽側(cè)后,尋機殲敵,以解滎陽之圍為首要目標!但切記,不可浪戰(zhàn),若事不可為,當保全實力,退回北地!本王授你臨機決斷之權(quán)!”
選擇周勃為主帥,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周勃老成持重,用兵穩(wěn)健,且對李凌絕對忠誠,既能有效指揮灌嬰這樣的猛將,又能準確把握馳援的力度和分寸,避免北地精銳過早消耗在殘酷的中原大戰(zhàn)中。而讓灌嬰為副,既發(fā)揮了其騎兵長處,也體現(xiàn)了對劉邦派系將領(lǐng)的尊重和任用。
周勃瞬間明白了李凌的深意,心中涌起一股被絕對信任的暖流和沉甸甸的責任感,他單膝跪地,肅然道:“末將周勃,領(lǐng)命!必不負王爺重托!”
灌嬰亦拱手道:“末將愿聽周太尉調(diào)遣!”
戰(zhàn)略既定,整個北地機器立刻高效運轉(zhuǎn)起來。周勃和灌嬰連夜挑選士卒,調(diào)配糧草軍械。李凌則親自書寫奏章,向劉邦稟報北地將“遣精兵八千,由太尉周勃、將軍灌嬰統(tǒng)率,即日南下,聽候大王調(diào)遣,以解燃眉之急”,并再次強調(diào)北地殘破、自己仍需靜養(yǎng)云云,措辭極盡恭謹。
五月朔日,清晨,狄道城外校場,八千精銳列隊完畢,旌旗招展,刀槍如林,肅殺之氣直沖云霄。李凌強撐病體(對外依舊宣稱體弱),親自為出征將士送行。他站在點將臺上,雖未披甲,但自有一股威嚴。
“將士們!”他的聲音通過真氣傳遍校場,清晰而有力,“項羽暴楚,禍亂天下!今漢王困于滎陽,社稷危殆!爾等此去,非為李凌,乃為天下蒼生,為大漢國祚!望爾等奮勇殺敵,揚我北地軍威!周太尉、灌將軍!”
“末將在!”周勃、灌嬰齊聲應(yīng)道。
“本王在此,盼爾等早日凱旋!”
“必不辱命!”二人轟然應(yīng)答。
大軍開拔,煙塵漸遠。李凌久久佇立,直到隊伍消失在視野盡頭。他知道,這一步棋,風險與機遇并存。北地的精銳首次大規(guī)模介入中原戰(zhàn)事,既是向劉邦展示忠誠和實力的機會,也可能使北地提前暴露在項羽的兵鋒之下。
返回郡守府后,李凌立刻召見高順和留守將領(lǐng),下達了一連串命令:加強邊境巡邏,提高戰(zhàn)備等級;加快屯田進度,廣積糧草;嚴密監(jiān)控周邊胡部動向;蒙學堂擴大招生,尤其注重軍中子弟的培養(yǎng)……
陰霾再臨,中原的戰(zhàn)火似乎即將燎原。而北地,在李凌這根日漸堅實的砥柱支撐下,一方面謹慎地伸出援手,另一方面,則更加努力地夯實自身的根基,以應(yīng)對未來更加洶涌的驚濤駭浪。潛龍的目光,已越過北地的山川,投向了那片決定天下歸屬的廣闊戰(zhàn)場。
【史料記載】
*家族史·始祖本紀(第一卷):“漢王六年四月二十一至五月初一,中原戰(zhàn)局惡化,滎陽危殆,漢王劉邦密信求援。祖凌公(21歲)審時度勢,權(quán)衡利弊,決意出兵相助,然慎之又慎。其否灌嬰為帥之議,亦未允高順請戰(zhàn),獨命沉穩(wěn)持重之周勃為北地援軍主帥,灌嬰為副,率八千精銳,南下馳援,授其‘臨機決斷’之權(quán)。公自與高順留守,進一步強化北地防務(wù)與內(nèi)政。此一舉,既應(yīng)中央之急,示忠誠,又保根基不失,顯其深謀遠慮,已具砥柱中流之器宇?!?/p>
*官方史·漢書·高帝紀:“五年夏,北地遣勃、嬰將兵八千助漢王。”
*宗教史·紫霄神帝顯圣錄(卷一):“是時,中土魔氛(項羽)熾盛,人皇(劉邦)困守。紫霄上帝感天下蒼生之苦,雖圣域初定,仍遣圣將周勃灌嬰,率圣軍八千,南下降魔。然上帝圣心如海,授周勃獨斷之權(quán),囑其勿浪戰(zhàn),保圣域根本。此乃上帝以天下為念,又不失根基之深謀?!?/p>
*野史·楚漢秘聞·凌公慎遣援軍南:“滎陽危急,劉邦求援。李凌深思后,棄用灌嬰或高順為帥之議,獨命沉穩(wěn)的周勃為主帥,灌嬰為副,率八千精兵南下,授其臨機決斷之權(quán)。自身與高順留守,鞏固根本。此舉顯其慮事周詳,已具雄主之姿。”
(第一百七十七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