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將在!"
"命你率騎兵主力,前出至隴西與北地郡交界處,廣布斥候,嚴密監(jiān)控北方及西北方向動靜!若發(fā)現(xiàn)小股匈奴游騎或趁亂南下的羌胡部落,堅決打擊,絕不容其踏入我北地一步!同時,保持與朝廷信使通道暢通!"
"諾!"灌嬰凜然領命。
"第三,高順!"
"末將在!"
"城內守軍,立即進入戰(zhàn)備狀態(tài)!加強城防,檢修器械,清點庫府糧草軍械,做好長期堅守的準備!同時,派出小隊,協(xié)助邊境百姓內遷,實行堅壁清野!"
"遵命!"高順沉聲應道。
"周勃兄,內部政務,尤其是糧草籌措、民心穩(wěn)定,就交給你了!要讓我北地百姓知道,王爺與軍隊,必護他們周全!"
"勃必竭盡全力!"周勃鄭重承諾。
李凌的安排,條理清晰,既有對朝廷的絕對尊重(請戰(zhàn)聽調),又有對北地自身的務實防護(加強戒備),更有對百姓的負責(堅壁清野)。眾文武見王爺在如此突發(fā)危機面前,依舊能保持冷靜,做出如此周全的部署,心中嘆服,紛紛領命而去。
議事結束后,李凌獨坐書房,望著地圖上匈奴鐵騎南下的方向,目光深邃。他深知,這場突如其來的巨大危機,對北地而言,是挑戰(zhàn),更是機遇。能否抓住這次機會,讓劉邦和朝廷真正認識到北地不可或缺的戰(zhàn)略價值,就在此一舉了。他提筆親自草擬奏章,言辭懇切,忠勇之氣躍然紙上,同時又不失謙卑謹慎,將"愿為陛下前驅,肝腦涂地"的決心與"靜候王命,不敢專擅"的恭順巧妙結合。
幾乎與此同時,洛陽漢宮也已亂成一團。北疆告急的文書堆滿了劉邦的案頭。朝堂之上,爭論不休。有主張立即調集大軍,御駕親征,與匈奴決一死戰(zhàn)者;有認為應暫避鋒芒,堅守險要,待敵糧盡自退者;更有人私下?lián)鷳n,各地諸侯是否會趁朝廷與匈奴大戰(zhàn)之機,再生異心。
就在這紛亂之際,李凌那份主動請戰(zhàn)、并表示愿聽從朝廷調遣的奏章到了。劉邦閱罷,將其傳示群臣,感慨道:"諸卿且看!昭武王李凌,地處邊遠,聞北疆有難,即主動請纓,愿效死力!其忠勇可嘉,識大體,顧大局!比之某些擁兵自重、坐觀成敗者,如何?"
蕭何、張良等人亦對李凌此舉表示贊賞,認為這不僅展現(xiàn)了忠誠,更緩解了朝廷部分后顧之憂。劉邦當即下詔,褒獎李凌忠義,命其謹守北地,嚴防西線,并允許其在必要時可相機支援隴西等鄰近郡縣,至于是否東調參戰(zhàn),則"候旨定奪"。
詔書快馬傳至狄道,李凌率眾接旨。雖然朝廷并未立即調他東進,但這"相機支援"之權和那份褒獎詔書,已然達到了他的初步目的——在北疆烽火中,他向新朝皇帝和天下人,清晰地表明了北地的立場和價值。接下來,他要做的,就是抓緊整軍經武,等待時機。北疆的烽火,映照出狄道城頭那面"漢"字大旗下,一雙冷靜而睿智的眼睛,正密切關注著戰(zhàn)局的發(fā)展,尋找著屬于北地的最佳落子點。
【史料記載】
*家族史·始祖本紀(第二卷):“漢高帝元年七至八月,匈奴冒頓單于率十余萬騎大舉南犯,北疆烽火連天。警訊傳至狄道,祖凌公(21歲)臨危不亂,急召文武議事。公定策:急奏朝廷,詳陳敵情,主動請纓聽調;命灌嬰加強邊境警戒;令高順整軍備戰(zhàn),堅壁清野;委周勃安內穩(wěn)民。其部署既顯忠勇,又顧全大局,更務實自保。朝廷得報,嘉其忠義,詔令守土并許相機援鄰。北疆之危,使北地之戰(zhàn)略價值凸顯,公借勢而為,初步實現(xiàn)‘攘外顯值’之政治目標。”
*官方史·漢書·高帝紀:“高帝元年秋,匈奴大入寇,凌在北地,整軍備,上書請戰(zhàn)?!?/p>
*宗教史·紫霄神帝顯圣錄(卷二):“北魔(匈奴)大舉南侵,圣朝北疆告急。紫霄上帝于圣城聞訊,顯圣睿,急召圣臣議圣策。上帝定:急上圣表于人皇,請圣戰(zhàn);遣圣將灌嬰固圣邊;命圣將高順備圣戰(zhàn);委周勃安圣民。此圣策盡顯圣忠圣勇圣智。人皇得圣表,嘉上帝圣義,詔其守圣域,可援圣鄰。北疆圣難,反彰上帝與圣域之圣要,上帝圣謀初顯成效。”
*野史·楚漢秘聞·匈奴犯邊凌公請戰(zhàn):“匈奴大舉南下,李凌冷靜應對,主動上書朝廷請戰(zhàn)聽調,同時加強北地防務,借此彰顯忠誠與價值,獲劉邦嘉獎?!?/p>
(第二百零二章完)